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代化运动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从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转化为世界性的概念,使得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现代化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现代化之问”的探索性实践与理论性回答,作为一个重大政治概念和重要学术概念,对其阐释要把握精确的政治内涵和多维度的学理性内涵。“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哲学层面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是侧重“目标样态”的创新,还是突显“过程方式”的独特,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命题和急需回答的学术理论命题。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作为实践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标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作用。现代化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但它必须以人为实践主体并在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中才能得以实现的特性,使得这种变化过程不同于纯自然过程。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途径,但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们所做的选择是具体的、历史的,而并不是抽象的自由选择。对于现代化这一人类实践活动而言,人们对于现代化实践进程的认识和把握会体现在现代化的目标上。现代化目标正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以及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之间现代化的这种差距。所以,现代化目标不仅反映了世界较大范围内不同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实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目标的比较,明确自己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同时,现代化目标的制定是人们基于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估与认识,体现着人作为现代化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这也是现代化实践主体的一种自我认知与反思。总之,目标是人类对自身实践未来前景的预判,也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成果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尺度。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在提出了一定的实践目标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找到把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方式方法”,即将实践目标具体化为实践过程的途径与道路。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途径和道路概括来说就是方式。实践的方式方法是随着实践目标的提出和制定而来的,是对实践目标的具体而详细的展开。可以说,方式是一种系统化的目标结构。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内部的现代化方式之间协调、统一的内在机制而成为具有优化结构的目标系统。所以说,目标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分目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为了使目标这一系统合理运转,使之从主观构思不断转化为实际行动与现实,就必须有可以付诸实施的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实践目标回答的是需要做什么,而方式所解决的就是怎样去做的“施工方案”。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与趋势,是静态的“目标样态”与动态的“过程方式”辩证相统一的运动,有其内在运行的客观规律。对现代化内涵中的“目标样态”与“过程方式”作哲学探讨,是力图透过这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而探查其内在本质,寻求对现代化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的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和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全面深刻而形式复杂的巨大变迁,“如果不借助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理论思维方式,我们就难以概要和准确地从整体和细节的统一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样的重大而又复杂的事物”。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回顾与梳理这一探索历程,可以看出所提出的有关现代化的理论概念和实践措施既蕴含“目标样态”之意,也包含“过程方式”之名。
基于现代化历史进程和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与认知,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现代化是多层次同步转变的过程,是涉及到人类生活全方面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实践,其形态特征不仅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以及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经过科学的决策来确定目标是我们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必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对外开放、民生改善、国家安全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九个方面简要勾勒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样态,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一远景目标,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现有基本样态、自身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概括与展望,遵循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而展现的中国特色。例如,经济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为基础条件的现代化,与西方传统工业化具有极大的差异。政治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不仅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飞跃,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建议》从整体性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样态进行了概要式的描绘,这些概要式的描绘是一个有待后续实践完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还会随着实践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改进,并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从诸多领域中表现出来而又有机地联为一体的总的进程。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国情、能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方式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从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多次强调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途径方式,而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和具体所指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概念,从概念本质上来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社会巨大变迁从实践维度的概括与总结。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会吸收借鉴“先发”现代化国家的一些适合自身的合理方式,遵循现代化进程的共同道路。另一方面,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自身国情和实际需要,探索创造着凸显中国“个性”的现代化实践方式。具体而言,经济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通过发展完善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有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的繁荣与进步;生态领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理念—制度—模式”三维一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从“目标样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指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积极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基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现代化目标形态。从“过程方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尤其表现为成功开创和发展的独特现代化实践方式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目标样态”之意与“过程方式”之名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前瞻性认知、规律性把握;后者是前者的现实性基础、实践性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是对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主动探索得到的、已经被实践证明和未来将继续被证明的成功的现代化整体性方案。
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明底蕴、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巨大的人口规模,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这也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不依附、不模仿任何人的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和守正创新的现代化道路,而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充分借鉴和吸取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和适合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出现代文明发展当中的普遍性,同时也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特殊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后发现代化个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旧有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的新实践,是一种人类新文明形态的开启。我们需要重新考察现代化实践的本身,要揭开被资本主义话语遮蔽的现代化历史,通过研究更多现代化实践的样本,总结并描绘一个真正属于全人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人类现代化思想宝库增添新内容,丰富全球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作者:何小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陈卫天,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政工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