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家窦椋的中篇小说集《以兵之名》近日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窦椋不同时期的八个精品中篇小说:《始终在归来》《假如完美》《以兵之名》《我的青果岛》《巅峰之“战”》《莫名浩瀚》《末梢》《一个人的沙漠》,共计22万余字,小说入选2021年强军文丛小说卷榜首。
该书深蕴战斗内核、军队特色、中国元素,描绘出中国军人细腻独特的精神脉络,既有军事变革大背景下的时代表达,又有各阶层代表的情感追溯。强军梦,战歌高唱,强军路,步履铿锵,小说裹挟军味战味扑面而来,让读者酣畅淋漓,久久回味。
文学评论家、《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向笔者解读窦椋作品时阐明,进入新时代,军队、军人、军旅生活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因应强军兴军伟大征程,创造属于21世纪军旅文学特有的新气象、新风格、新经验、新表达,对“新生代”军旅作家而言既是考验,也是机遇。窦椋虽然年轻,却有着较为扎实的基层履历,亦受过各级机关的历练。他笔下的军旅故事不再拘泥于底层叙事和小我视角,而是试图表呈更为宏阔的生活幅面、更加高蹈的思想情怀、更加纯粹的英雄精神。窦椋通过对都市、特战、反恐和情爱元素的有效整合,直面改革强军的崭新实践,建构起富于现代性的军旅文学审美经验。
著名编剧、作家冯骥表示,窦椋作品上接天光,下接地气,青春励志,他的文学之路定会更加宽广深远。
军旅作家、《武警指挥学院学报》主任、主编王凤英认为,新时代军旅生活有着难以复制和想象的充盈与色调,因为惯性,更多时候军旅作家以想当然的感知方式、审美方式来应对巨大的新挑战,从而拙于把握当下的任务变化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比如军队改革,比如反恐。但窦椋却敏锐注释了当下军人的忠诚与使命所蕴含的时代意义,这使作品有效链接起与军人的精神气质、忠诚的军人人格等更符合新时代语境的相关性,这是非常重要的题材掘进。因这不仅关乎当代军人造型和血性色泽,透溢着坚韧勇毅的时代军人基因和练兵打仗要求下的赤胆忠诚,还是这位年轻的军旅作家长久思考之后所做的丰沛呈现。
新华社高级记者谱庄表示,这是一个年轻作家在暗夜里结出的果实。他的天赋与坚持,在数年的笔耕不辍中瓜熟蒂落。对军旅文学创作的执拗和挚爱,使他成长。这世界不辜负任何一个勤奋与赤诚的人。窦椋在孤寂之途上花费的功夫,多年后意义和价值将会浮出水面。好作品和思想诞生一样,需要时间、空间和沉淀。坚信他展现出的才华只是冰山一角,愿他的每部作品都结实如钉。
著名影视导演何涛向笔者介绍,了解窦椋是从他的电影剧本《特战48小时》开始的。一个背井离乡在北京工作,并能够潜心创作的武警老兵。虽接触时间不多,但我感受到了一名当代军人的刚毅和睿智,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新时代武警官兵对国家的忠诚、对军营的眷恋和对人民的奉献精神。我是一个退伍老兵,被深深地感染了。小说的创作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精心的设计和丰富的创作灵感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捕捉,更是对毅力的考验。从军营走来,从生活中获取,我坚信一名优秀的作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窦椋,著名军旅影视文学领军人物,北京市重点文学创作高研班学员、武警部队文艺骨干培训班学员,1989年7月22日生于山东高唐,2007年11月12日入伍,2012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5月以来随军队野战文化团队深入高山海岛、大漠戈壁、边疆哨所,走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已出版文学著作150余万字,中篇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橄榄绿》等杂志重点推介,多次获解放军文艺奖、武警文艺奖,作品具有较高辨识度和影响力,受到文艺界专家与广大受众赞誉。
(武警福建省总队张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