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潘霁
“一个都不能少——长卷寻宝”插画作品和H5游戏引人入胜,一时间“卷入”大量Z世代的年轻人与之互动。在这个由上海市委外宣办策划指导的新型传播活动中,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介的创造性“邂逅”,融合新旧艺术表达形式,聚集B站、微博、微信等流量平台,生成多重网络空间的公共艺术实践“集簇”。长卷项目在国内外创作者、传播者和玩家的个性化操作中,进一步融通社会、技术和文化网络,催生出数字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理念、新方式。
在传统意义上,长卷画轴常被艺术家用于表现较为宏大的空间视觉体验,舒展卷轴的过程亦包含了对未知视觉经验生成预期、逐步探索的实践进程,更易让观者形成被画卷“吸入”的沉浸感,仿如宋代《千里江山图》中所展现出的神奇魔力。当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长卷寻宝”巧妙结合,便呈现出融合性的创新媒介形态。“意外”的探索乐趣由此突破传统艺术的纸面局限,与24幅画卷在数字空间逐幅发布的流程、H 5页面逐屏展开的过程,存在着媒介运作和感官体验的完美契合。
从图像表达上看,长卷既保留了插画艺术的精美,也综合了多种数字技术手段,集纳了Z世代青年喜闻乐见的交互式图像传播方式。青年插画师们的精湛技艺给观者带来了丰富强烈的视觉刺激,画卷中还星罗棋布着与电影和纪录片类型的蛛丝马迹,混杂了动漫卡通和数字网络游戏场景的文化元素,聚合呈现出更为丰满的多重感官体验。
从网络融合方面看,长卷实现了Z世代青年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积淀之间的连接。Z世代青年网络文化中包含特有的话语符号表达方式、文本叙述姿态,乃至对图像传播的偏好。仔细阅读“长卷寻宝”诸多彩蛋中的语言可以发现,相比传统文本,知识彩蛋更突出了青年文化(尤其网络文化)中充满趣味的个人逸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认同、轻松诙谐的表达诠释等特征。
当24位长期浸润在B站Z世代文化社群的UP主们成为“宝藏守护者”后,他们不同的“人设”、精彩的个人际遇、对知识彩蛋的个性化表述,甚至头像表情等既有符号资源,都构成了长卷作品的组成部分。UP主们将原有的图像创作与插画长卷连接起来,令新型融媒体产品在吸纳巨大流量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拥有了大量Z世代群体特有的文化符号,在话语姿态上显得越发亲切温暖、平易近人。
与此同时,“长卷寻宝”的95后插画师团队与流量平台、主流媒体携手,与广大Z世代青年展开积极互动。在一定规则下,流量平台容纳多样化的数字实践、支持内容“自我生成”的特征从根本上激活了“长卷寻宝”的公共活力。而《文汇报》等主流媒体的全过程融入既增强了“寻宝”活动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也使青年群体围绕长卷展开的一系列互动创意获得全社会的充分认可。
传统画卷与受众之间发生关联的主要方式是保持距离的“观看”。但数字平台包括转发点赞、实地打卡、讨论留言、滤镜运用、点击交互,甚至对既有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等一系列“新玩法”。Z世代青年亦因此与画卷发生多重关联,进而衍生出新一轮的互动社交。相比单纯的“观者”,数字化“新玩法”使受众网友在虚拟插画与实体图像之间、媒体报道与平台社群之间来回穿梭,获得了传统书画作品无法提供的新鲜互动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字“新玩法”在流量平台上经过不同网友自发的混合装配,构成五花八门的独立表达。Z世代青年拥有更多机会表达其特有的体验、故事与才华,突出他在宏大叙事中作为个人讲述者的主体性,激发出了巨大的公共参与热情。大众媒体时代的“异口同声”逐渐转向数字平台上的“众声交响”,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望前景,随着数字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信、微博和B站等平台逐渐呈现出兼具数字交互平台和传播基础设施特征的趋向,它们提供了社会生活交流之必要渠道,成为隐于日常体验背后、发挥着“架构”作用的技术系统。与此相应,一幅数字时代新型传播图景亦在逐渐形成。类似“长卷寻宝”的融媒体产品将与更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现深度交汇;更稳定地支持Z世代青年积极参与并表达自我;更顺畅地在虚实之间连接不同圈层和新旧文化符号系统;用更多元的数字体验在不同人群生成“通感”……凡此种种或将成为数字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之关键。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