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短短十个字,却是众多密码破译人员一生的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个技术侦察情报部门——中革军委二局(全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长征的胜利与其密不可分。但由于情报工作的保密性,他们的贡献一直鲜为人知。庞贝的长篇小说新作《乌江引》,让这些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功绩,走入大众视野。
《乌江引》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原型塑造人物,揭开了长征路上中革军委二局密码破译工作的神秘面纱,再现了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等著名战役的惊心动魄和“用兵如神”。小说中,曾勉、曹大冶、邹生等主人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长征途中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乌江引》由“速写”和“侧影”两部分组成,“速写”是中革军委二局的战地笔记,充满了长征行进途中的现场感,“侧影”是革命者后代对历史的寻访,再现了长征精神的延续传递。“速写”中使用“我们”这个给读者以代入感的人称,“侧影”部分则扩展到了更大的历史时空,二者结合,呈现出“亦文亦史,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乌江引》所写的长征时期的中革军委二局,是我曾服役的总参某部前身。创作这部小说既是向革命前辈致敬,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而近些年解密的历史资料也为我提供了充足的写作资源。”庞贝说,希望在惨烈的战况描写和紧张的密码战中呈现出某种温情,“这是一种真诚的抒发”。
《乌江引》的创作基于准确可考的史实,这给作者预留的想象和虚构空间其实并不大。但庞贝决心将这个题材写成具有“文学含量”的小说,一部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结构、视角、语感和节奏的小说,一个独具审美价值的文本。在史实基础上,作者用文学笔法和虚构能力纤毫毕现地还原出历史细节,给读者惊心动魄的阅读感受。他的努力为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另一种书写角度和文学样本,得到评论界认可。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库,长期以来,这类作品形成了一定的叙述模式,《乌江引》采用了另一种叙述模式,大胆地在纪实与虚构间闪转腾挪。评论家傅逸尘对《乌江引》的艺术特色评价说:“虚构叙事和纪实文本融合,宏大故事与幽微细节嵌套,历史现场与当下现实勾连,这一切都彰显出作者的创新能力。”
“记忆与遗忘”是《乌江引》的隐含主题。那些破译者无疑都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他们因工作性质必须记住一切,但又隐姓埋名于历史长河。在另一个时空,今人的寻访打捞出的历史碎片,又呈现出重拾记忆、抵抗遗忘的努力,而这正是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最深切的缅怀。《乌江引》的最后有一首小诗,“时间的深处/有一种静默/那是水中的星光/是风中的密息”。曾希圣、曹祥仁所获得的代表巨大荣誉的红星奖章在战争期间落入水中,成为了“水中的星光”,但历史终究被铭刻。“在长征密电全面解密之后,我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这个传奇,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告慰。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庞贝说。黄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