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文章还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推进就业实习见习”。
近年来,应用型高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是在良好理论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实践教学基地是重要平台,基地建设需要人力物力的较大投入、需要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和管理、需要满足多层次需求。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增强学生的实习效果及就业竞争力,有效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深化,有效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毕业就要就业,就业则能胜任工作要求,迅速被工作单位认可,适应工作压力、展示良好工作状态,在职业发展中捷足先登、快速成长,为企业和组织创造价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共建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把就业育人理念贯穿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中,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元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育人体系,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实施“一本两育”,通过设置育人目标责任、实践岗位要求、过程跟踪管理、学生关注度和满意度等数据观测点,以数据说话,用数据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并研判企业与学生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企业对接并指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实践,获知企业真实具体的人才需求、科研服务、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方面信息,实现反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追求精准育人、精准服务,提升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使校企合作持续向面上拓宽、向纵深发展。
将实习就业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突破口,让优秀毕业生进企业,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实际技能。专任老师动态追踪,了解实习学生的工作情况,和学生建立积极反馈,反思课堂教学不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和企业的精准对接;以就业作为育人工作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学生珍惜实习机会,脚踏实地工作。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积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挑战,摒弃就业的消极心理和逃避态度,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积极为国家发展和人民期盼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9级、2020级和202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学院人才培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合作工作组,共商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共享人力资源,开发企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教育资源、完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充实职业能力课程师资、实现各参与主体协同培养人才。其次,创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整合学院、企业、学校资源,构建学生高水平就业实践平台,使之成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最后,依托该平台,通过计划内培养和企业课程教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科视野和就业能力。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共建”模式应从创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创建职业课程培养体系、打造专业实践平台、创建以“学院+实习(就业)基地”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学院与企业共商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教育专业课程群、学科专业课程群、教育实践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为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完善课程信息化、微课资源建设,线上与线下融合,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管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环节,职前与职后能力培养相衔接,依托数字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空间。建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就业基础;系统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满足人才能力需求;再通过企业实战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最后达到培养一批具备就业能力的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总体目标。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项目名称: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项目编号:220600676094611/220501456214058。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项目名称: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20104747/20220106223。
作者:李佳,系主任,教授;毕长春,所长,经济师;白雪莲,讲师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