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多国语言体系中,呼唤母亲的发音几乎都一样——妈妈。普天之下襁褓中的婴儿,在人世间学会的第一个词也都一样——妈妈。有时候,我们尊称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的她为“母亲”,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亘古不变。那么,在我国,古人又是如何称呼母亲的呢?
“母”字源自甲骨文,春秋《论语》里即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母亲”一词的出现却要等到汉唐代以后,如《后汉书》里所述:“(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又如《太平广记》卷一六二引唐王毂《报应录·刘行者》之语:“﹝行者﹞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
除了“母亲”,汉代还亲昵称呼母亲为“阿母”,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说:“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在此之前,先秦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既有《诗经·邶风·凯风》里的“母氏”,也因古时士大夫家的主母多在北堂起居、堂前庭院常种植喜欢潮湿的萱草,故有“堂”“萱堂”“北堂”之称,如《诗经·疏称》里的“北塘幽暗,可以种萱”。
魏晋时,对母亲口语化的称呼为“娘”“阿娘”,如《古乐府》中的“不闻爷娘唤女声”。南北朝时,对母亲的称呼有“家家”“阿家”,如《北齐书·南阳王绰传》里的“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而“妈”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三国《广雅》中:“妈,母也”;宋代《鸡肋编》也有:“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现代汉语中,“妈”逐步取代“母”与“娘”,成为最主流的对母亲的称谓。但无论称呼如何变化,母爱与对母亲的深情自始不变,“妈妈”这个词,永远触动心弦。艾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