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已经从单一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涉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全方位工作。如何创新高校德育实践路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案,以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人才发展的意志和规律。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尊重人才发展的意志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人才的成长与个人的体能、生理、学识和意志等多个层面有关,其中生理因素是先天形成的,难以改变。但其他层面则可以在后天条件的支撑下得到优化和提升。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以个人的品质和属性为起点,以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终点。在德育课堂的设计中,高校需要尊重人才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引导他们发展私德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公德和国家大德。这意味着,德育课堂的设计需要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以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德育工作也需要注重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塑造,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尊重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课堂教学规律,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逻辑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传递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逻辑,注重听、说、读、写等核心层面的培养,让学生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积累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学习逻辑主要是以学什么和怎么学为主的。因此,在德育课堂的设计中,需要注重设置更为真实的处理情境,让学生能够感性认知和理性积累,从而提高课堂的黏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德育课堂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更为个性化的体验和认知。
尊重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德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实践活动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与外界建立起良好的往来关系。高校德育课堂的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实践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和体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德育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德育课堂的设计必须要尊重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践资源的开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体验德育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德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拓创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德育实践路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实践理论结合,突出德育成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因此,在高校德育课堂的设计中,需要突出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的特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价值。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这一核心渠道,将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自由辩论、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更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掌控自己的节奏。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如清扫校内垃圾、打扫校内绿化植物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育人。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高校应该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育人。根据在校青年学生的专业设定、年级层次、政治面貌等不同情况,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精准化的实践育人举措路径,同步促进提高全体青年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增强他们的调研思维和以面向农村为导向的实践能力,以精准、客观的社会调研报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高校的开展与传播。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引导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的研究情操,鼓励、协助、支持学生创新和研究应用新型技术,来助农增收增产增效。对于低年级的青年学生群体,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德育教学,树立正确三观,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引导投入社会实践,在增加自身技能培训的同时培养乡土情怀。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群体,应该有针对性的在创业孵化、就业帮扶上向其提供一对一咨询帮扶,引导他们去对自己专业或有意向的岗位,进行对口就业或创业。在学生党员群体中,应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才能为助力“三农”贡献自我力量,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突击队前往农村,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
教育环境智慧化,实现智慧德育。教育环境智慧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环境进行智慧化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应该树立智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构建中的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利用网络环境搭建智慧教育平台,提高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其次,应该借鉴互联网+理念,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运行的目的。同时,要提供个性化选择服务,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其次,高校应该营造积极育人氛围,构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学校智慧门户网站等信息载体,搭建以教育信息为主题的网站,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智慧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利用QQ、微信等工具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等媒介开展教育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还可以建立网上教育QQ群、微信群等沟通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最后,高校应该打造智慧学习空间,促进教育环境智慧化。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行为的监督与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教育成效。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工作。
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德育。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德育工作也不例外。高校正在建设一套完整的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行为习惯、价值观、学习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指导。大数据评价不仅仅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某项学习任务,而是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发展目标。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大数据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个体的精准化评估和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分析和指导等。
在大数据评价体系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融入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路径。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时代价值,使之在新时代下焕发光彩。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整合,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增强大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为大学生构筑思想防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进行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融合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让大学生形成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找出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帮助大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得到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实施劳动教育,实现综合德育。为了实现高校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发展,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教育合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拓展德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并与学生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教育应积极与社会进行联系与配合,并利用社会大众媒体来构建一个有效的交流体系,从社会全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氛围。例如,社会可以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营造一个热爱劳动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并积极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去。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来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及时对育人成效进行反馈与了解,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还通过与社会、企业等机构合作,拓展德育与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家庭角度来看,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尽可能获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家务活动,营造一种勤劳的家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不断提高高校德育教学效果。(作者:果金凤,沈阳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