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前行的“根基”与“血脉”,一代代中华人民,孕育发展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对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永恒的魅力,焕发出当代的光彩。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成为当前大学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最深刻、最长久的影响载体,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不断地传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这波澜壮阔的国际大潮中,屹立不倒。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就要使其具有新的时代意义,新的表现形态,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发展,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扩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它的影响与吸引力。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良品德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要发扬中华传统道德,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发展中华优良文化,就必须通过年轻人喜欢的途径,把中华传统的美德融入年轻人的内心,提高年轻人的思想品德和基础素养,把“德”字当作做人的首要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古时起,中国人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骄傲。中华优秀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逻辑方法,民族精神,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仅是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代代中华人民始终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内在力量,更是不断创造美好未来的内在力量。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广而告之的普及,充分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势,能够切实激发当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激发青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自身成长和国家复兴的强大基石和精神力量。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在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正在确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所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培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养成“善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急需“智慧食粮”来帮助他们理解、改变这个世界,而中国古哲理中的“大道至简”“天道酬勤”等为人处世的理念,可以给年轻人带来思维的启发和精神的滋润,从而让年轻人得以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坎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构建文化育人体系的作用
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的文化教育系统,让大学生建立起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从而提升大学文化教育的品质与效果。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在大学的教育系统中,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大学教育中,以课堂教学和书本教学为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待体现。但是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其道德观念、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养成,并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新时代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例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地方,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亘古不变的韵味。
第二,把中华优秀文化纳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大学德育工作中,把中华优秀文化和文化德育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仍然是目前大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发掘、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大量宝贵资源,将其与学校的文化育人工作相结合,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当前高校而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做好深度挖掘和运用这一珍贵的资源。大学应该从现在的教学出发,检讨历史,展望将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才之道,加以筛选,并将其与教科书相结合。同时,以此为契机,结合现代的教学方式,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对大学的教学工作进行再一次的反思,最终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要全面提高大学文化育人的品质,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实效,只把中华优秀文化纳入教科书是不够的,因为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完善的过程。为此,必须构建一套长效的文化育人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在长久的、潜在地进行着,不断地为培育新时代新青年发挥自身作用,从而为创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出一个有利的条件。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道之人,必有明道,必有信。对此,大学老师要坚持“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者,更好地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基地,要想提升大学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对其进行源头管理。老师在教育方面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老师应在教育阶段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并在工作期间进行经常性的知识与技巧的训练,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专业知识,并逐渐融入自己的知识架构中,从而提高教育的品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在德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让大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以一种科学的心态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一种客观、公正和辩证的思想,从而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客观的、公正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好传承与弘扬,这是新时代新青年的应有之义。
作者:樊家军,法学博士,副教授,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3年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推进”(2022SK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