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众多优秀民族品质和优良文化传统都由农耕文化孕育而生,2017年,中央两办联合印发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相关文件,2018年,对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将农耕文化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组织号召全社会领会学习并组织开展主题活动,2021年,农耕文化正式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工程,传承学习农耕文化是民族之魂,尤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将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符合培养时代新青年的教育目标,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一、传统农耕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文化融合度明显增强,社会创新发展频率明显加快,仅仅以学知识、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需要综合素养强、高水平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德、智、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我国现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自主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意识尚未定形,据国内院校统计结构分析显示,对2000名高校学生调查分析其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的次数明显不足30%,参与过传统农业劳动的占总数2%,对农作物生长和粮食生产更多停留在纸质知识层面,因此,深入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尤其是对农业文化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万物四季生长的规律、掌握农作物生产耕作的技能,培养勤俭节约、珍惜劳作成果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高校学生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均相对较好,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往往远离田园,缺乏农业常识,虽然对农作物生长和食用知识充满好奇,但没有参加过农作物劳作社会实践,无法真正认识农作物生长规律和植物生产过程的艰辛,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认识也停留在影像图片阶段,自身感受力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的根基是农业,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个体生存和进步的基石是农业,只有让学生真切参与劳作,体验农耕生产,才能对农耕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会尊重农民、珍惜劳作成果,逐渐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品格。
二、传统农耕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列,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农业发展大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农耕文化,并在漫漫长河中逐渐演变和创新形成百家齐唱的民族文化盛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民族复兴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必然要重视农耕文化的保护,因此,进一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进校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必要要求。
(一)符合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2020年,我国颁布了有关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意见和办法,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要素,可以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符合新时代新青年的标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不断,主要是因中华儿女始终保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的优秀品格,数千年的农耕劳作生活塑造了现代中国,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传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校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解和掌握自然生长规律,正确看待农业,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成果,逐渐培养其能干、肯干、实干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二)推动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思政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学方法,以深入学习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将本地区特有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其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潜藏的内涵,如茶文化、将茶叶种植、培育、采摘、制作到产品加工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联系,把握“以和为贵”的内涵。学校可以与本地区农耕文化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研学,各地区均根据本地文化特点建立了文化场馆,定期召开大中型农博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参观学习,理解区域文化发展特点,丰富知识学习形式,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三)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乡村占比较高,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民族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保护农耕文化遗产,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丰富优秀文化品质,发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尤其在凝聚人心、群众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校就读的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发展重要阶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尚未完全定性,传统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在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待人接物、处世解惑、对待自然、发展革新方面均具有阐释引导的作用,对学生党的日常行为、思想的教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信息化时代均离不开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贯穿其中,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北方大面积耕作,民风淳朴,南方多丘陵山地以山地耕作为主,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不同区域的学生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农耕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自身品格,逐步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守信尚德、节约勤俭的品德,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
(四)推动校地文化融合实现区域经济文化繁荣
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此项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国家提倡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特点,打造了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主题活动,既拓宽了本区域文化结构,也丰富了教育资源内容。推进校地联合,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是有效保护区域农耕文化的方法和措施,是实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保障。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展馆,既可以将本地区特色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以文物、文字和实物的形式保留下来,也可以切实发挥展馆育人育德的重要作用。将各类展馆对外开放,定期组织学生入馆现场学习,并将本区域优质农耕文化项目联系在一起,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强化本区域民族品牌建设,推动区域旅游业、商业共同发展。实现产学一体化,既能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健康发展,也能灵活发挥农耕文化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与文化传承进步双赢局面。
三、进一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一)灵活利用各类农耕文化主题展馆资源
随着国家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各地区均采取有效措施对本区域农耕文化进行保护和挖掘,大中型城市根据辐射范围和居住区域人数建立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农耕文化主题文化馆、博物馆、自然资源馆,或与各大企业合作开展了特色农耕文旅项目。发挥农耕文化作用,推进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将各类主题展馆作为学习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实地参观和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如与蔬菜种植企业和水果种植林园合作,开展农耕体验课,让学生参加农耕活动,定期观察作物生长的过程,体验作物收获的快乐。鼓励将课堂知识与文化展馆相融合,聘请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或本区域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农耕文化讲解和农耕知识普及,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河南地区建设了多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东北地区建设了黑土地农耕文化博物馆;浙南地区建设茶叶种植文化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具有区域性、体系性特点,是全景式、沉浸式农耕文化博物馆,每年接待学生研学超万人次,院校制定研学计划和实践任务要求,将实地参观学习列入课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在博物馆充当引导员、秩序维护员和临时讲解员。
(二)将农耕文化融入教学日常发挥课堂教育作用
要充分发挥日常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重点,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拓展学习内容。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教学平台,打开教育资源限制,引进先进和优秀的农耕文化教学内容,支持教师丰富课堂形式,以探索式教学的方式将农耕文化知识进行普及,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可以开设农耕文化与民族发展为主题的课程,将农耕文化知识与专业课和基础性课程相结合,做到文化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知识性与吸引性相统一,切实发挥农耕文化教育、传承、服务的功能。
(三)打造与本校相适宜的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和课程体系
在区域性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推动“校政企”三方联动,打造品牌化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可以与本地区现有博物馆合作,建设校园文化场馆,为学校提供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如高校实验地、实践学习基地,将农耕文化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农耕文化知识的穿透力,还能锻造城市文化品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体验农耕文化,感悟千年文化精髓,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塑造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要在本区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以农业发展、产业建设和科研试验融合为契机,编制适用于本区域的农耕文化教材和课程。可以与科研院所及大型农业企业合作,编制各类农耕文化参考教材,按照本地区的农耕行为、作物种类、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区域文化特点编写学术著作和参考史料,不断丰富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极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综上所述,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之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发展既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塑造,也要注意综合素质培养,要将农耕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入校园,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栋梁之材。
作者:田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品牌)《讲乡村振兴小故事培育新时代“新农人”》(项目编号:22Z535);2023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HBZJ20236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