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彭一伶
紫鹊界梯田是由森林、民居、梯田、水系交错组成的南方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梯田海拔之高、分布之广、气势之雄,较为罕见
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一角。彭一伶供图
近年来,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崇义客家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在内的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紫鹊界梯田是由森林、民居、梯田、水系交错组成的南方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梯田面积8万多亩,海拔平均在500—1200米,坡度大,最陡坡度在50度以上,梯田级数600余级,海拔之高、分布之广、气势之雄,较为罕见。
依山就势而造的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春来,水满田畴,面面银镜山间挂,五彩斑斓;夏至,佳禾吐翠,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遍地澄黄,辉煌灿烂;隆冬,漫山瑞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梯田景观随四季变迁,赋予紫鹊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紫鹊界梯田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它的天然灌溉系统。紫鹊界山顶森林茂盛,植被丰厚,纳水条件好。山体为花岗岩,其岩底坚实,少裂隙,恰似池塘不透水之底板。地表为沙壤土,吸水性能好,一年之中,旱不干田、雨不垮丘。整个梯田的蓄水能力达1000万立方米,为梯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梯田中,人工水渠总长约153千米,主要采用借田输水、竹枧输水等方式。村民只需在田垄的任一处挖个缺口,插一个竹筒,水便从上往下,顺着那弯弯曲曲的一道道山梁,流到需要灌溉的地方。该系统以相对少的工程量和较为简单的设施,实现了整个梯田的自流灌溉。天然的山谷溪沟则成为排水干渠,只要在梯田和水渠的合适位置开排水口,涝水或尾水就能通畅排泄。站在梯田的任何一个地方,潺潺的水流声不绝于耳,好似一首轻快的乐曲。
因地块小、田埂窄,不适宜机械化耕种,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水牛耕田、手工插秧、人工除草的传统劳作方式。又因独特的高山气候,这里只能耕种一季稻,且比其他区域要稍晚一些。千年稻作文化留下优质的稻种,这里出产的“紫米贡”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紫鹊界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两汉时期,朝廷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新化建县,史称“开梅山”,原来“不纳田税”的峒民与大量迁入的人们一同开创了紫鹊界农耕文化的新阶段。明代初期,紫鹊界梯田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
2000多年来,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在紫鹊界梯田交融糅合。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山歌独具韵味,民居古色古香,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别有风情。紫鹊界梯田被评选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紫鹊界梯田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如今,新化县正着力整修梯田,保护与开发并举,呈现遗产原有风貌。对重要景区梯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修缮恢复、代耕代种,将3700亩梯田修复一新。引导高档水稻种植,发展紫鹊界梯米、贡米等特色产业,同时,通过彩色稻观景工程、梯田生态游步道、梅山农耕文化演艺等项目,打造沉浸式梯田体验品牌。
近年来,紫鹊界示范区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紫鹊界梯田这颗挂在山间的明珠,正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为湖南省娄底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