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安荣
北京中轴线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城乡规划、建筑历史及文化遗产领域。如果你通过网络搜索查阅,通常的表述为: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永定门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这一概要的表述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北京中轴线的时空范围,让人感觉一目了然。
钟鼓楼脚下什刹海,风光如画。
然而,上述言简意赅的表述仅仅是北京中轴线直观的时空形态,而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言,必须挖掘其深层次的突出普遍价值。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负责人吕舟教授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基本观念,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幅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画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吕舟教授的表述呢?在岳升阳教授的著作《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里可以找到答案,学习岳教授的著作至少让我明确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了中轴线的内涵与演进。岳教授在专著的第一部分以“中轴线是什么”为题展开论述,让我对中轴线的认知从基本概念着眼,然后深入到历史演进的脉络。首先,岳教授就中轴线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中轴线作为一个词是近代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指的是城池或建筑的中线,人们依此来规划建设宫殿和城市,并以此来表达礼制秩序和风俗习惯。中轴线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在形态上则凝聚于设计上的中线。
随后,岳教授运用考古资料梳理了秦以前宫殿和宫城的中轴线,包括二里头宫殿轴线的雏形及西周时期的宫殿轴线。在此基础上,按照历史演进顺序,通过七个都城案例阐述了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涉及两汉都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中轴线、曹魏城(邺城)中轴线、隋唐长安城中轴线、北宋汴京中轴线、金中都中轴线、元大都中轴线、明北京城中轴线。显然,这是认知中轴线非常重要的人文时空观的体现。
而后,岳教授把视野从人文转到自然,进一步阐述了中轴线与水系的关系,让我明确都城中轴线的选址是以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为前提,地上的河湖与天河对应,河湖水系与都城中轴线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河湖水系和地貌的起伏变化是中轴线选址尤为重要的依据,这是认知中轴线非常关键的自然时空观的体现。
二是明确了北京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岳教授在专著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北京中轴线的地貌环境”。首先从宏观的地理学视角将北京中轴线放在北京湾与北京小平原中进行观察,于是就涉及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湾的生成、北京小平原的山水格局等几个方面;然后进一步从中观层面阐述永定河冲积扇的形成,全新世永定河由北向南的摆动,以及影响北京城的三条古河道(古清河、古水、古高梁河)等;接着更进一步细化到古高梁河地层解读、中轴线旁的早期沉积地层等微观层面。由此,可以全方位明确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关系,体现自然时空观与人文时空观的有机集成。
北京城区全新世永定河古河道示意图。
当然,要想真正深入认知中轴线的自然及人文时空观,并非简单阅读文字论述,还涉及到方法论层面“大地文献”的认知与应用。“大地文献”核心的理念在于大地承载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地层犹如一部厚重的文献,通过地层的沉积、堆积特征,以及地层中夹裹的文化遗物,可以解读人类活动的历史。事实上,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研究北京城下的大地文献,几十年艰苦卓绝地探索,克服了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于1976年10月绘制出第一幅《北京埋藏河湖沟坑分布略图》,并于1980年代编制了《北京城区全新世埋藏河湖沟坑分布图》,图中涉及多条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古河道,这一重要成果在随后的“国家大剧院”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时空观与自然时空观的集成效用。
三是明确了北京中轴线与河湖的关系。基于上述两个部分对于北京中轴线人文及自然时空观的基本认知,岳教授在第三部分首先通过什刹海湖泊研究、小石碑胡同剖面考察、湖泊历史的地层讲述、从古高梁河岸到海子湖岸研究、从剖面看元大都中轴线史迹等几个方面,不仅揭示了中轴线旁边的古湖泊演进,而且表明了中轴线选址于古湖边的基本事实。得出基本结论:今天北京城内的前后三海湖泊群,正是在古高梁河故道中形成的,元大都城的中轴线就选址于湖泊群东岸。
当然,更详尽的推理与阐述还需要大量具体案例及研究成果来支撑,为此,岳教授进一步从什刹海地铁站附近的古代地貌特征、隐没地下的“宫左流泉”、河渠旁边的古墓葬、万宁桥头的元代夯土、万宁桥下的古河道等几个方面,阐述什刹海东岸的地下遗迹,得出基本结论:万宁桥下的东西向河道应是元代所新辟,以利于中轴线城市道路的设计。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 岳升阳 著 北京出版社
在此基础上,岳教授又从层层递进的湖岸遗迹、地百商场前的护岸石、元都水监旁的右砌湖岸、火神庙前的元代石壁建造年代、火神庙前的明代木桩、万宁桥旁的元代湖岸等研究成果,深入阐述什刹海东岸的湖岸演变及其与中轴线选址的关系。
这种基于考古及地层剖面自然与文化层调查观察及量化测定的研究成果所展开的论证与阐述,将自然时空观与人文时空观有机集成,让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理解北京中轴线与古河道湖泊的关系。
上述三个明确对全面系统认知北京中轴线至关重要。正如岳教授在《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前言中所论述:本书通过文献考证和地层剖面分析,结合绘图和照片,述说已经消失、埋藏的古河道、古湖泊,为人们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和地貌环境,提供一些平时少有接触、又可资参考的历史信息,以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北京中轴线。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