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韩浩月
《2024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抖音品读史铁生,他的作品《我与地坛》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经典,史铁生亦成抖音最受欢迎作家,“00后”最爱看相关内容。
看到这个消息后,史铁生的好朋友余华应是极高兴的。对于史铁生的人与文字,余华一直都持喜爱与尊重的态度。2010年史铁生因病去世,十多年来,他以作品的形式继续参与读者的精神生活,而包括余华在内的他的诸多朋友对他的怀念与讲述,使得他好像没有离去,随时还可以被放在足球场上,帮他的作家队友们守球门。
即便没有余华的频繁“助攻”,史铁生也不可能被人遗忘,他的图书近年来销售趋势一路走高。但因为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潦草小狗”余华的反复讲述,生活中那个乐观、友善、强大的史铁生才得以走进更多年轻读者的内心。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史铁生?他与余华一样,都写过疼痛入心入骨的作品,却能够超越苦难;都珍视友情,把友情当作抵抗岁月的良药;都有着通透的处世智慧,年轻人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
去年10月“中原迷笛音乐节”上,一群乐迷在雨中举起了双腿不便的少年和他的轮椅,那张图片迅速被命名为“一群余华举起了史铁生”。这个瞬间,是史铁生的一次“再生”,也是年轻人“大面积”拥抱史铁生的标志性时刻。“一群余华举起了史铁生”这个梗的爆红,是因为年轻人通过这句话,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定位与追求,他们想活得像余华那样潇洒且重情重义,想证实自己有把朋友举到肩头的能力,他们渴望在雨中、在泥水中能爆发出自己的青春与力量。至今看来,“一群余华举起了史铁生”这样的表述,仍具有激动人心的作用。
时隔半年之后,年轻人又以另外一种形式举起了史铁生。这次他们是以发表、浏览、点赞的形式,把史铁生推到了一项平台数据的顶端。史铁生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与“00后”差着几代辈分,这种“隔代亲”的现象只出现在少数已故作家的身上。既阅读其作品,又分享其故事,且追随其精神,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是“偶像作家”的待遇。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史铁生这样的作家那里获取共鸣与能量,也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压力、摆脱困惑,拥有不服输的向上精神。由此可见,年轻人会主动寻找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前提是,这样的英雄得真实存在,或坚定地存在过,他们才会将其视为榜样。
在史铁生的作品序列中,《我与地坛》的地位很高,是他个人著作中被承认最多的经典之作。这篇长篇抒情散文充满细致观察与深沉思考,用优美的语言把浪漫、思念、忧郁、沉重等,非常妥帖地送到读者眼中与心里。史铁生所写的地坛仿佛他的整个世界,年轻读者读完之后,或许也会去寻找或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静观世界、休憩心灵。《我与地坛》能在当下令无数年轻的心灵悸动,在于它提供了视角、思想、答案,可以被读者琢磨、学习、复制。
除了《我与地坛》,史铁生还有《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代表作。有些读者读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会感觉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消极情绪,文坛也曾对史铁生是否迷恋描写生命的“阴暗面”有过争论。其实完整地阅读史铁生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内心地图,看到他是如何走出灰暗、沮丧,让自己对生活拥有饱满丰沛的热情的。今天的年轻人有过史铁生式的失落与不安吗?如果有的话,他们是否能够借助史铁生的经验走出情绪的沼泽?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观察和了解。显然,年轻人与史铁生的缘分才刚刚开始,他们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用于隔空交流。
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文本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而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现实生活中史铁生有着疲累的肉身,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他和近乎失明的博尔赫斯一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能读到诸多静止的、无限的主观感受,这给读者提供了更好走近他们的理由。阅读史铁生,会让年轻人对虚幻与现实产生更好的分辨能力。如果年轻人能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那么,他们亦能拥有一个哪怕是虚构的但也能提供安慰的梦想之地。
在短视频时代流行起来的史铁生,有说法是他“再度翻红”,这一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现象,确实发生了。年轻人喜欢上经典阅读,有时候会停留于表象,会维持于短暂性,而像“史铁生热”这样让人看到可持续阅读价值的例子,则显示了深阅读的一种可能性。史铁生作品的“翻红”,也提醒众多写作者,要注重刻画内心与时代,与当下和未来的读者建立文字与思想层面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笔下的作品注入经典性。这也决定了一位作家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会不会被持续惦念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