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郭丽文 文/图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注重元素的和谐统一,山水、建筑、花木等元素的有序组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古代文人善用植物营造庭院四时之景,园林在夏季因绿荫而得凉。植物作为造园的四大元素之一,不仅体现了避暑纳凉的生态智慧,也是儒家比德观等文化传统的写照。松柏、芭蕉、竹子等陆生植物以及荷花、浮萍等水生植物,皆为园林中具有消暑纳凉功用的美学典范。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松林
以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松柏为例。松为常绿针叶树,气味独特,苦涩中含有甘甜,其枝、针、节、皮、球、花粉、树根等皆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松脂、松针等可治肝虚目泪、久聋不听、疥癣湿疮、反胃吐食、风牙肿痛等病症。园林中栽植的松树,在夏季常被用以遮阴乘凉。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柏类同松,枝干刚强坚挺,《辞源》中解释其为“木名,也称枸,《说文》作‘鞠’,木质坚硬,不畏霜雪,经冬不凋,叶入药”。柏科共22属约150种,分布在全球,我国产8属29种7变种,分布于全国。柏树自古就有“摇钱树”之称,三星堆遗址中曾发现以柏树作为摇钱树的象形造型。柏树木材通常坚韧耐用,有香气。《本草纲目》认为柏树亦为良药,可平肝润肾、延年壮神等。功效繁多的柏树,同样是优良的园林品种。
古代文人在选择消夏植物之时,除了实际功效,还注重其寓意与意境。庭院植松柏,体现了君子之礼与正德之道。如《礼记·礼器》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以孤松比喻自己归隐田园的生活,体现了安贫乐道之逍遥:“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苏轼也曾用松柏作比,形容君子的坚贞:“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因此,在园林庭院种植松柏,除了身体上的降温作用,还有心理上的追求和享受。古代文人有“白阅书,夜听涛”的风尚,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朝陶弘景尤其喜爱松涛,《南史·陶弘景传》记载:“(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苏州环秀山庄芭蕉
芭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其宽大的叶片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够遮挡阳光,减少地面反射的热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芭蕉多以丛植方式出现,种在窗前或院落一隅,与山石、流水等景观元素相结合,营造出宁静而清凉的氛围。唐代诗人杜牧在《芭蕉》一诗中写道:“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荷花也是传统园林中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其优雅的姿态和纯洁的花色受到人们喜爱。李渔写道:“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荷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象征着高洁与清雅,正如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如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通过巧妙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手法,为人们创造清凉美观的休憩空间。与此同时,这些植物造景手法也体现了儒家的比德观。儒家认为,通过对自然物的观察可以体悟到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在传统园林中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不仅展现了植物本身的生态美和美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尊重。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言:“园林之妙,在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这里的“因借”,便是指园林设计中巧妙利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创造美感的手法。
传统园林中的植物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为人们营造了消暑纳凉的理想场所,承载和传达着丰富的精神寓意。植物在园林中的巧妙运用,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造园智慧,也为今天的园林设计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