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蒋玉秋
近年来,多个围绕“中国古代服饰”的专题展览相继推出,观者云集,颇受欢迎。如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首个服饰类通史展,通过文、图、物及复原服饰,系统呈现中国古代服饰变革;2020年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和2022年孔子博物馆“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展出了珍贵的孔府旧藏传世明代服饰,备受瞩目。
今年6月,两个重量级服饰主题展览亮相北京:一是故宫博物院和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沈阳故宫博物院特邀支持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从服色视角探究宫廷礼与俗;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的“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从“民族服饰”“服饰保护”“服饰复原”和“服饰创新”4个板块,全面展现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饰形态及服饰相关非遗技艺。
服饰主题展览缘何在当下广受关注?中华传统服饰又何以让今人心动神驰?笔者尝试从各大服饰主题展览中探寻一二。
映照“多元一体”文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服饰自古就是“以礼治国”的重要载体,是“载美好,寓吉祥”的重要昭彰,也是“扬文化、鉴文明”的重要媒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发展,中华衣冠虽然历经多次变革,但蕴含其中的先民理念与智慧却沿袭至今,代代相传。人们得以透过服装中的符码洞见中华民族世代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在“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中有这样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一件20世纪的西藏藏袍与一件西汉长寿绣直裾袍(复原件)整体形制非常相似,都是交领右衽,在领口、袖口、底摆、侧边均有较宽的缘边。两件服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约2000年,在地域上相隔近4000公里,却似同根同源。同样的案例还有该展中的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与明代香色云鹤纹绸贴里(复原件)。辫线袍是元代蒙俗服饰,因骑射之需,在服装腰部横向施以辫线,下裳打有细褶。贴里是明代的汉族服饰,其腰部设计也有同样的细褶,俗称“襞积”。
历史的更迭与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服饰形制有所改易,但蕴含其中的中华文明符码始终一脉相承。中华服饰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百川归海”的物质性映照。
服饰文化“活起来”
在“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中,一套端庄典雅的女子衣裙引人注目——黑色缎地立领对襟衣,上绣团鹤与海水江崖纹;红色缎地马面裙,其上刺绣有朵花散布于仙鹤周围。
近年来,以马面裙为主的传统服饰火爆国潮市场,受到年轻人追捧,中华传统服饰审美再次展现了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这也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传续与守正创新的实践结果。守正,就是要守好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本与源、根与魂;创新,就是要推动中华传统服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果说纺织服饰考古与修复是让文物“活下来”,那么服饰复原研究与传承创新则是让文物“活起来”。服饰类主题展览让中国传统服饰能够被大众“看得到”,马面裙等服饰的流行则让传统服饰被大众“摸得着,穿得上”。中华传统服饰变得可知可感,不仅愉悦身心,亦浸润心灵。
随着传统服饰单品市场火爆、展览火热,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服饰背后的文化意涵,溯源探问:马面裙上的图案代表着什么?马面裙在历史上都有哪些人穿过?中国裙的历史有多久远?除了马面裙,还有什么其他形制的裙?中国服饰除了衣裙组合,还有什么经典配伍?服饰与人、社会、国家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这些由点到线的思考,让人们逐渐建立对中华服饰文化谱系的系统认知,进而推动传统服饰文化长久流传。
探源问道承古开今
各类服饰主题展览为人们探源问道提供了契机。在“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中,除了马面裙,还有各民族丰富的百褶裙、凤尾裙等形制,长短不一,材料多元,工艺多样。在“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和“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中,不仅可以看到明代马面裙与交领衣、竖领衫、圆领袍等各种服饰组配,还可以发现马面的形制也用于明代男子朝服上。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观众于大历史视野中,了解到中华服饰形制除“衣+裙”组合,还有“衣+裤”、袍衫等服饰配伍。
作为衣冠大国,中华服饰在兼容并蓄中融合发展,历朝历代服饰样式各异、纹饰精美、工艺精湛,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多样化的服装服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生存环境的深入互动。从这些服装服饰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创造;还能借此透视自古以来中华服饰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赞美和尊重背后的浪漫与克制。
今天,广大学者、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努力,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意设计实现中华服饰传统与当下、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讲述中华服饰文化故事,彰显中华服饰之美。
(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