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蔡辉
“稽中遗址内木构建筑遗迹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保存之完整,国内罕见,令人震撼。”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4个重大考古项目的进展,其中稽中遗址是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的古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古越国的国王勾践曾是“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荀子》版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之一。墨子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将越国列为四强之一,甚至强于秦国。
古越国从何处来,何时灭亡(著名学者杨宽等认为被楚国所灭,此外许多学者认为被秦国王翦所灭),因何而亡……种种疑问,尚无定论。
今人知古越国,多因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它出自《史记》,真伪难辨。有关吴越争霸的故事,多据《绝越书》《吴越春秋》,此二书更像是小说。随着清华简《越公其事》等出土,历来被刻画为昏君的吴国夫差,竟呈现为谨小慎微、为人低调的形象。由此推测,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勾践与夫差的故事等,或有后人建构的因素,即顾颉刚先生所说“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稽中遗址为突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依据学者马雪芹的《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一书,对古越国历史予以介绍。了解文献记载,再与地下文物比对,依据此“二重证据法”,可接近真相。
古越人喝了第一壶茶
吴越同源,均属古越人。据2001年发现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1万年),古越人已种稻。1990年发现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8000年)中,发现最早“茶和茶釜”,“将中国饮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在8000年以前”;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以及陶制线轮。
受更新世末期第三次海进影响(始于距今1.2万年,距今6000—7000年是最高峰),海洋吞没平原,古越人三方迁移:一勾吴,一于越,一外越(分布在舟山群岛、南洋群岛等地)。勾吴、于越即吴越,“勾”“于”是语气词,即“越是南夷,夷言有此发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
吴国与越国被视为中原后裔。
史籍称,吴国始祖是吴太伯。吴太伯是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大儿子,他的三弟王季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出生时,凤鸣岐山,被视为祥瑞之兆,古公亶父欲传位于王季,好让姬昌将来能上位,但“废长立幼”为礼法不容。
怕父亲为难,吴太伯与二弟仲雍(即吴仲)借父亲生病之时,去衡山采药,到了吴人居住地界,“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后建国家。吴太伯无子嗣,死后传位给弟弟吴仲,遂称吴国。太伯与吴仲筑有一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人民皆耕田其中”,该城或在今江苏镇江、丹阳一带。
此说疑伪,太伯建的是西吴,在今陕西或山西境内,非江南吴地。周康王时才将王室成员封至吴地,直到西周末年的公元前585年,楚国叛臣申公巫臣“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越国被编入中原史
将吴国编入中原史,因楚国崛起,危及北方,晋国培植吴国来抗衡,楚臣申公巫臣逃到晋国后,被派到吴国教车战,他自有30辆战车,一半留给吴国,还把儿子狐庸留在吴国,狐庸后来当了吴国宰相。
历史虽然编得别扭,效果却不错。吴王寿梦几次重创楚国,楚国痛感“无岁不有吴师”。寿梦有四子,末子季札最贤,但吴已加入中原文化阵营,不可废长立幼,寿梦只好传位长子诸樊,诸樊13年后去世,传位二弟余祭,余祭17年后去世,传位三弟余昧,余昧7年后去世,终于可传位季札,季札固辞,余昧就传给儿子吴王僚,致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满,派出刺客专诸,趁送烤鱼之机,刺死吴王僚,公子光上位,即阖闾。
楚国苦于吴国强大,遂培植越国,也将越国编入中原史,只是编得更粗糙:据说,大禹即位十年后到东方巡狩,“会计”江南赋税,逝于越,遂称会稽(今属浙江绍兴),后裔居于此。夏亡时,一部逃到漠北,成匈奴;一部南下,成越人。即“越王句(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封于会稽,以奉守大禹之祀”。
著名学者卫聚贤指出,越人“断发文身”,夏人无此俗;越人父子祖孙多重名,夏人绝不允许;越人免冠徒跣,夏人重服饰;越人以蛇肉为上品,夏人忌蛇肉;越人契臂,夏人歃血……越夏的语言亦不同。
编造历史确实带来了现实利益。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国攻占楚国都城,几乎灭了楚国。最终吴国却不得不退兵,一是楚臣申包胥到秦国请来救兵,二是越国背后下黑手,攻占了吴国首都。
勾践本想建都会稽山中
吴越相煎,因“三江环之,民无所移”,以致“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楚国借机挑拨,勾践帐下名臣范蠡、文种等都是楚国人。长期摩擦中,吴越结下世仇。
吴王余祭曾大败越国,让俘虏看守船只,没想到,“余祭观舟,阍(音如昏,意为看守)以刀弑之”。后阖闾率兵攻越,越人抵挡不住,文种派300名死囚到阵前,排成三行,“呼而自刭”。吴军被吓傻了,越军趁机进攻,吴军惨败,阖闾受伤而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槜李之战”(槜音最,槜李今属浙江嘉兴市)。
阖闾的儿子夫差上位,三年后,吴军在“夫椒之战”(今太湖洞庭山)中重创越军,将勾践和5000名士兵包围在会稽山上,只能“吃山草,饮腑(腐)水,易子而食”。勾践请降,夫差不准,后文种将大量珍宝送给吴国奸臣伯嚭(音如痞),在伯嚭劝说下,夫差同意以“勾践入吴为奴”为代价,允许越国保留一小块领地。
从史料记载看,这小块领地“就是今天以绍兴市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地方”。
勾践在吴为奴三年,归来后,在今绍兴建都。勾践本认为绍兴是平原,无险可守,想把都城建在会稽山中,范蠡则认为“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之业”。稽中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准确。越都建成后,“大量的越民从山南的海滨之地迁徙到山北,有了固定的住所……巩固了当时越国方圆百里的国土”。
越国推进粮食种植,但很可能是强化谷物种植,谷物收获期固定,便于税收,而薯类食物效率高,但收获期分散,不利集权。
生女为何奖更重
为增加人口,越国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奶妈);生二子,公与之饩(食物)。”令人好奇:生男给犬,生女给豚,豚岂不比犬贵重?
学者叶娇在《“犬”“豚”辨异》中钩沉,当时重食物搭配,《周礼》称:“牛宜稌(音如涂,意为稻),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音如孤,意为菰米)。”据“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不坐”即不可食其肉、坐其皮,犬的地位似高于豚。
可祭祀中,大牢、少牢均有豚,地位似又高于犬。叶娇发现,在河姆渡遗址中,动物头骨均被敲破,犬的头骨却基本完整,这说明,在越人文化中,犬高于豚。人口政策推行20年,越人口猛增。
范蠡善经营,提出:“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据《绝越书》,越国先后建“鸡山”“豕山”“葛山”,以“葛山”为例,“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越国还推进采矿业。
史书多强调勾践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其实越国成功复仇,有地缘战略因素——吴国将扩张方向转向中原,消耗国力太多,致肘腋生患。夫差十二年(前484年),吴与鲁伐齐,伯嚭率军在艾陵(今属山东莱芜)全歼10万齐军,获车八百乘。夫差十四年(前482年),吴国再次打败齐国。恰在此年,越国发动突袭,直击吴国空虚的后方。
先秦时西施与范蠡无关
越国靠偷袭灭掉吴国,却被史书写得光彩照人。因《绝越书》《吴越春秋》都夹带了私货。《绝越书》或写于西汉(说法甚多,无定论),士人为凸显自己,刻意突出“一言丧邦,一言兴邦”,将历史简化成大人物间的博弈,“用对人”成关键因素。《吴越春秋》写于东汉,谶纬流行,范蠡又成半仙,轻松享尽人间欢乐。
不同偏见建构了不同的历史,偏偏彼此又要串联起来。
据学者朱芝芬在《范蠡西施故事流变与文化意蕴考论》中考证,先秦文学中,西施是美女的代称,与范蠡无关。《绝越书》将西施设为范蠡的下级,范蠡想出美人计,西施执行,但送西施到吴国的,是文种。可到《吴越春秋》时,送西施的又变成范蠡。
魏晋南北朝时,范蠡、西施都成了仙,西施动辄下凡与人相会。唐宋时,西施还是正面角色。不知为什么,宋代诗人普遍认为,西施与范蠡是夫妻,戴复古称:“范蠡挟西施,功名付烟艇。”罗公升称:“却是西施偏命好,国亡犹得嫁朱公。”苏轼称:“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金元时期,西施突然成了负面角色,“其结局往往是作为亡国妖女被沉水中”。到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西施被刻画成巾帼英雄,正式成范蠡之妻,全剧展现了他们的爱情。明代士风佻达,即黄佐在《翰林记》中称:“成化以后,学者多肆其胸臆,以为自得,虽馆阁中,亦有改易经籍以私于家者,此天下所以风靡也夫。”
层累的历史越来越生动,也越来越离谱。以此心态看吴越争霸,自然无法触及真相。
越国灭亡仍是谜
吴亡后,盟友楚国成劲敌。勾践将都城迁至琅琊(今属山东临沂),考古人员怎么也找不到遗址,2005年,学者张立志、彭云提出,此城即今江苏连云港九龙山古城,古亦称琅琊。新都近出海口,可直击齐国。越国海盗冲击力惊人,《孟子》记:“曾子居武城(今属山东德州),有越寇。”时人称:“越,猛虎也。”
勾践二十五年(前472年),越国以盟主身份号令诸侯,秦厉公拒不会盟,勾践出兵攻秦,秦吓坏了,急忙道歉。勾践之后,越国“三世弑其君”,学者潘润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兴衰及其影响》中指出,越国衰落还有四因:
首先,生产力低。即“鸟耘象耕”,候鸟来越避冬,在田间捉虫为食,留下鸟粪,“无疑还处于十分低下的阶段”。
其次,秦楚已行郡县,越国仍分封。“当时封在吴地的越国君王就有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
其三,在延揽客卿上,缺乏好政策。文种、范蠡是楚国人,为越国崛起做出巨大贡献,成功后,文种被逼自杀,范蠡逃亡。越王朱勾想重用墨子,墨子以“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婉拒。
其四,战争科技落后。楚国靠公输盘发明的钩强(即牵钩)屡次打败越国水军,越人无计可施。
公元前379年,不知为何,越国将都城迁回稽中遗址,到楚烈王(前262—前238年在位)时,楚国夺走琅琊。一说越国此时被灭;一说又成方圆百里的小国,亡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究竟如何,稽中遗址的进一步考古研究,可能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