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科技创新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防范化解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挑战,成为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近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敏教授所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测度、感知及传导》出版发行。
该书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性测度、风险特征规律挖掘、风险感知水平量化以及风险传导机制识别等多个视角展开,致力于揭示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化及引致后果。作者不仅扩展了现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借助前沿分析工具提升了金融风险量化研究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框架,不仅为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生产、演化和扩散的底层逻辑,提供了理论基础、量化依据和实证支持,也为中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创新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益思考和现实借鉴。
全书分为研究基础、研究核心和研究结论三个层次共计七章内容。前三章主要梳理了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感知等关键理论,介绍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特征及监管政策。第四章至第六章基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测度、感知及传导三条主线展开,各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主要运用混频建模方法、大数据挖掘技术、非线性回归模型和SVAR模型等,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深入探讨了风险感知心理与投资行为的因果关系,细致分析了风险感知与风险事实的非线性关联。第七章基于研究结论对金融创新风险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刘耀彬认为,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将互联网金融风险量化工作推向系统化和高频化。通过多维度构建季度、月度、周度等混合频率风险指标、构建日度互联网金融风险指数,为风险精准防控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挖掘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演变的底层逻辑。通过对风险变化统计特征的把握,总结刻画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转移规律,为风险实时动态预警提供有效手段。三是厘清了风险感知和风险变化的主次关系和非线性关联。四是揭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效应及引致后果。
“这本书通过细致的风险测度、深度的感知分析和系统的传导机制识别,为中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不仅丰富了该领域的学术成果,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和决策支持。”刘耀彬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