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乃 文
东北俗称“小龙年”的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出所料,给节日看电影的“新年俗”添了一把火。但又出人意料,它迅速登上国内票房之巅,依然热潮不减。有年轻网友笑言助力“哪吒2”登顶,“今天还在买票的我们,就好比影片尾声抱着金箍棒一起往上冲的那一堆海鲜,怪感动的”。
这股节日观影热浪,也把自己带进了久违的影院,更难得的还是与家中Z世代一起观影,大开眼界。家中Z世代在影片上映之初,就已先睹为快。正是她与朋友圈网上网下一大堆评论,让我也来了兴致。没想到Z世代提出也要同去,问其缘故,原来是上一次买票仓促,看的只是3D,这次要与我一起看IMAX(巨幕电影的一种)。
不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电影,那兴奋劲儿也与过节一样。尽管一年看不上几次,但一部电影几刷是肯定的。不是为了观影体验,只因片子只有那么几部反复放,放什么看什么,自己没得选。不同村落的放映地点也不确定,记忆中是骑车驮着放映机的放映员来了,傍晚村中空地上,就立起召集观众的银幕,算是“扯旗为号”。银幕是块白布,两头拴在木杆上,风一吹就鼓起如同船帆。放映机“咔嗒咔嗒”响,光束穿过夜空,在银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住得近的村民自带椅凳,远道的只能站立观影。孩子们更是主打一个随意,树上墙头乱石堆顶,正面没有位置的就跑到银幕反面。风起时银幕上的人物、景物全都是变形的,正反面确实差别不大,片子又看过好多遍,不少情节都可脑补,能听清声音就行了。比较折磨人的是不分传播对象放映的舞剧,全程音乐没有台词。不少乡亲看不懂:怎么只蹦蹦跳跳不说话?大人或许还能品个美感,孩子们看不出所以然,只能相互追逐打闹取乐,又有父母陪在身边,留下许多温馨回忆。
这种“低维”的观影乐趣,一直以为Z世代体会不到。他们更习惯于独自通过手机、平板观看,还常常倍速播放或分段欣赏,全看个人口味。不奇怪,条件好了,要的是个性化体验。奇怪的是看片常要开弹幕,密密麻麻甚至满屏文字加表情。这种实时互动的需求和场景,却是像极了村中观影时的热闹喧嚣,只不过是隔空而无声。看来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交流交往的基本需求。这就难怪移动传播时代,好片子还是能吸引人到影院集体观赏。
况且观影条件天差地别。戴上3D眼镜,巨幅IMAX银幕映入眼帘,杜比全景声和立体空间感,让人如临其境、沉浸其中。不免提起搬着板凳赶场子的岁月,感叹这座椅舒适得让人陷到里面就不想起来。不过Z世代说下次要带我去看4D电影,座椅会动,还有风吹雨淋的效果,我笑说那不是又回到了脱谷场!但影片开始后,银幕上特效炫目,场面震撼。侧目四觑,映着银幕的光,忽明忽暗中,是一张张专注入戏的脸,似乎这才是入场观影的真谛。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但无论怎样变化,银幕上演绎的始终是人间的悲欢离合,艺术作品仍承映着现实生活的苦辣酸甜。这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能与至亲之人,在光影交错中,共享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让共聚的时光在银幕内外交织成温暖的记忆,正如优秀影片中的亲情、友情、同族情,总能引发不同年龄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