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上海是全国古旧书籍主要集散地之一,而在当下,以上海作为窗口,洞察旧书市场与文化,探索旧书生存经验与新发展的结合等,或能有效地让旧书更多地参与到公众文化生活之中
■纯粹以快乐与收益来衡量旧书的存在价值是片面的。旧书所承载的情感体验,是无法被具体计算出来的
■如何围绕一个店面来稳固旧书交易的持久与魅力,这需要书店人与爱书人共同去努力,包括用更多的创意去打开旧书市场的开阔大道,用贴近当下生活的想法去激活旧书流通的密码,让更多人看见旧书、爱上旧书
■韩浩月
旧书虽旧,但其中的学问依然深
前不久,上海举办了2025“旧书新知·书香上海”专题研讨会,会上提到了一些问题,如旧书店的生存压力怎么解决,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旧书店,旧书的文化承载意义与环保价值,数智时代旧书业怎样跟上潮流,等等。
“巴黎有塞纳河,上海有苏州河”,学者陈子善如此期待上海的旧书市集。巴黎塞纳河畔持续400多年的旧书摊,是城市的一大文化景观。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上海是全国古旧书籍主要集散地之一,而在当下,以上海作为窗口,洞察旧书市场与文化,探索旧书生存经验与新发展的结合等,或能有效地让旧书更多地参与到公众文化生活之中。
当然,旧书的概念,早已今非昔比。
在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时代,旧书摊与电影院、录像厅、歌舞厅等一样,曾经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内容来源,那时的旧书,多以武侠、言情等通俗读物为主,读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租借或购买,旧书在这一渠道实现了很大的流通性。
时光流逝,在当下的县域文化娱乐消费场景当中,早已不见旧书的踪影,旧书成为率先被淘汰的文化产品。而在一线城市,淘旧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保存了下来。不过,旧书的受众,多为从纸书阅读热时代走过来的中老年读者。如同集邮、集币一样,购买和收藏旧书的行为乐趣大于阅读乐趣,旧书比新书更早一步地进入精品化、奢侈品化的阶段,稀缺版本、首印版本、绝版作品成为旧书当中的珍品,而像过去年代在旧书摊上广为流行的通俗读物,因内容与印制方面的粗糙,在当下旧书市场几无价值可言。
旧书虽旧,但其中的学问依然深,能够在旧书市场深耕的从业者依然有机会获益。
有年轻人接棒的市场,就一定有未来
获益者当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加入旧书经营行业,在旧书流通平台孔夫子网上,高峰期每天注册的1万人当中,有30%店主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数据足以令人对旧书的未来产生期望,这标志着旧书交易蕴藏着诸多的可能性。有多高的店家比例是年轻人,就有大致相同的读者与买家比例是年轻人。旧书流通平台多抓鱼的数据显示,在购买人群中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接近70%。有用户、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一说法,在旧书领域一样通行,而有年轻人接棒的市场,就一定有未来。
就实用特征而言,书是旧的,内容永远是新的。这一要素决定了旧书价值。在需要者的眼里,书的内容是发光点,至于纸张之新旧并不重要,甚至因为纸书的载体特点,时光痕迹反而会让有价值的旧书增添吸引力。如果旧书再有著者的签名、钤印、题词,读者的读后感,那将额外增添魅力,使爱好者爱不释手。旧书比新书更早一步进入收藏品阶段,其精品化、奢侈品化的进程会加速。与此同时,旧书的淘汰速度也将会加快。
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晓明在“旧书新知·书香上海”研讨会上提到,有次从一堆旧书中挑出1928年出版的旧平装诗集《花一般的罪恶》,作者是邵洵美,最后成交拍出近30万元。这样的例子,是有关旧书交易的报道中令人瞩目的个案。在旧书身上听到金钱的响声,这声音仿佛也不那么庸俗,反倒有令人倍加欣赏的意味,因为对于旧书的“身价”,唯有懂行者才能看出,而能领略旧书风采的人,又多是读书众多、藏书经验丰富的文化人,他们通过旧书获得收益,亦可以视为一种“知识变现”。当旧书收藏与流通,真正融入了学问的价值,拥有了财富的价值,必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其中。旧书生意是一项标准的文化生意,它能给人带来快乐,也能带来平静与充实。
重要的不是发现喜欢的旧书,而是与旧书打交道的人
当然,纯粹以快乐与收益来衡量旧书的存在价值是片面的。旧书所承载的情感体验,是无法被具体计算出来的。笔者在一家旧书店驻店观察时,就发现这家旧书店已经成为附近社区不可或缺的人文居所。这家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旧书店,所服务的读者主要是中老年顾客,店主与顾客彼此熟知,定时定量前来书店选书已成为不少老顾客的生活习惯。迎来送往中,以书为媒介的交往充满了仪式感。而这种充满书香味的仪式感,本身就携带着无法被代替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氛围浸润着旧书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他们互相给予的关注与回馈,没法被代替或衡量。
朱自清曾用“旧书如友,新书如客”来形容旧书,将书人格化,是爱书人的习惯。当这一习惯更多地被投注于旧书体系中时,就会发觉在旧书店,重要的不是发现喜欢的旧书,而是与旧书打交道的人。
在书店里,人比书要重要——去书店见人,比在书店选书更有意思,因为想要选书的话,众多的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一键搜索,把你想要的书全部呈现出来。这一点,线下书店无法比拟,但线下书店比网络平台更值得去的重要原因是,在书店,你可以面对面与店长、店员、爱书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甚至可以是无声的,只要和他们同处在一个空间,你就会体会到那种不孤独的快乐,如果能就一本书、一个和书相关的话题进行或深或浅的交流,那种共鸣感与获得感,更是在线上购书所无法获得的。
每本旧书,都自带故事。每一道折痕,每一笔画线,每一滴落在书封上成为永恒的雨痕,都意味着一本书曾陪伴一个人。读一本旧书,其中最期待的地方,就在于通过一本旧书与它的上一位拥有者相遇。因为同样的喜好,而把同一本书握在手中,又因不同的欣赏角度,对同一本书的重点有着不一样的评价倾向,这其实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对书的阅读,而成为一种隐性的情感交流。藏书家韦力所著《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书心雕龙:古旧书版寻踪》等作品深受读者喜欢,就在于他在书写这多个系列图书时,融入了很多故事与情感,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情节与细节,使人读时见字如面,感同身受。
讲好故事,为旧书找回繁荣增加更多可能性
在独立书店与新书出版都承受不小压力的状况下,旧书业面临的困难显然更多一些。客流量的减少与库存的积压,使得旧书店也像新书店那样上网找流量求生存。但在肯定网上旧书流通便利性的同时,旧书店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线下交易。毕竟,旧书店所提供的社交场景、书香气味,以及由此延展的文化与生活属性等,都还需要一个店面或一个书摊来支撑。可以说,失去了店面的旧书交易,将会丢失大部分味道,而如何围绕一个店面来稳固旧书交易的持久与魅力,这需要书店人与爱书人共同努力,包括用更多的创意去打开旧书市场的开阔大道,用贴近当下生活的想法去激活旧书流通的密码,让更多人看见旧书、爱上旧书。
在海外,像塞纳河这样的旧书文化引人瞩目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日本的一些旧书书店街,像东京神保町、京都古书店街、大阪古书町等,街上配套有咖啡店、咖喱店等,一些共享书店会保留作家、书评家在书中留下的读书笔记和便利贴,还会出租书架供作家销售著作;在荷兰,移动书摊是道美景,摊主用大卡车将书运来,装在一个个书箱里,然后把书箱在广场上码起,摆成波浪形,人置身其中像在书海中冲浪;在威尔士有个“旧书王国”——海伊小镇,镇上书店密布,这一被誉为“世界第一书镇”的地方就是由旧书销售发展而来……
有关旧书以及与之相关的景象与故事,依然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对此观察得越多,越能感知这些旧书背后人与书的故事与情感。旧书因为人的喜爱,而被镀上了迷人的色彩,也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围绕旧书,可以看到更多人与人的相遇,而讲好人与旧书、爱书人与爱书人的故事,可以为旧书找回繁荣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解放日报》(2025年2月20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