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韩 昇
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感悟着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繁盛,也屡经劫难,但始终自强不息,绵延不绝,因其内部涌动着家风家教家训的暖流。朴实无华的家训来自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祖祖辈辈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教人辨识善恶,懂得取舍,进而成为规范。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因为研究家训,我走遍了祖国各地,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家谱。这些家谱往往开卷便有立家的格言,后面则记载治家原则,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除恶等方方面面,这就是今日统称的“家训”。除了正式的家谱家训之外,古人的家书、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诗文、典籍等,虽然不是专门的家训著作,但其中也包含许多教人处世的劝诫,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从实践中领悟出来的智慧,首先必须回归到历史之中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数不尽的家训,其实都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文化展开。为什么中华文化特别强调仁和礼呢?因为自周朝以来,中国进入了典型的农业社会,其基本生存形态是聚集性定居,不同于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的居无定所。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就必须关心和爱护这个群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就是仁。聚居的人多了,就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关系,据此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礼。仁的关爱和礼的秩序落实在家训里,只有从民族的特点及其演进的历史来看,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
家训不是说教,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比如,许多老宅子大门上高悬“耕读传家”,教导子女要学用结合。出身官宦世家的司马迁,少年时期家里让他边耕边读,20岁让他徒步行走,在长途跋涉中感受社会。中国在社会治理上的一大挑战在于地域实在广大,各地风俗民情和发展水平大不相同。国家统一政策的平衡点如何确定常令执政者思索。司马迁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在洞彻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
家训教诲人们内外兼修。对内而言,自己必须做好准备,洞悉现在,把握趋势,预判未来,才能适者生存,乃至随心所欲不逾矩。对外而言,融入社会,必须遵守规则和礼仪,懂得为人处世。对内的修养,对外的修行,归根结底在于乾坤二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世道如何变化,困厄时有不可逾越的底线,顺利时把美好与人分享。
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并不玄虚,而是淳朴易懂,因而能成为广泛认同的“常识”,遵循常识便形成了主流的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民风”。家教家训熏育的家风,从儿时起一生相随,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向善前行。这些年来,我在学术研究之余,先后出版了收集整理家训故事并予以解读的《家训一百句》,依人生各个重要阶段分类阐述家训良知的《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等。它们收到的读者反响让我感受到,大家越来越重视传承千载的家训与文化传统,讲述古代家教家训的故事对新时代家教家训的形成无疑有很大帮助。
当然,中国古代家训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大创新的今天,必须对它有恰如其分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家训继续闪耀在我们的人生航道上。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