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俞香顺
“清明之日,桐始华。”桐花,既是清明的节气之花,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入诗也入画,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
桐花,一般指泡桐树之花,广布于田野山乡,绽放于高大枝头,是名副其实的“高花”。清明一候花信风便是桐花。清代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中所绘桐花,花瓣淡黄,姿态清雅,掩映在绿叶之间,实为梧桐花而非泡桐花。可见,在古人的认识中,泡桐的独立性并不强。
清明时节柳绿花红,桐花成为春景中特别的存在。其形如喇叭,硕大妩媚,有紫有白,盛开时花势烂漫壮观又不失沉静素雅,成就动人的诗画意境。唐代李商隐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写活了桐花覆满树冠的怒放气势;当代画家王克举油画《四月桐花开》(见图)以抽象笔触,形象展现了桐花旺盛的生命活力。如宋代韩琦所言,“人乐一时看开禊,饮随节日发桐花”,桐花独特的韵味,也为踏青出游、曲水流觞增添了别样韵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作为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桐花“自开还自落”的自然属性,引发文人墨客落寞寡合、自惬自洽的情怀。在不少伤春、送春作品中,桐花常与杜鹃一同出现,桐花凋落的视觉印象与杜鹃哀鸣的听觉印象相合,给人以强烈的春逝之感。伤春悲春之情又常与客里思家之情交织,触人心弦。唐代白居易便曾借故园风物泡桐抒思乡之情,写就“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之句。
桐花和鸟组景,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涵。在方楚雄中国画《泡桐花》中,几只小鸟停在花间,情态生动。以桐花、小鸟组合入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流行的“桐花凤”。“桐花凤”之凤并非指凤凰,而是一种美艳小禽,又称“桐花鸟”,文人墨客赋予其祥瑞、爱情等寓意。画家们以桐花凤形象入扇,象征吉祥,桐花凤扇遂成为古人追捧的“时尚单品”。后世普遍认为,蜀地工艺扇便始于此。
清明节是“复调”的,既有结伴而游的佳兴,也有独处异乡的相思,还有慎终追远的缅怀。桐花寂静无声,并不煊赫,却又仿佛是一位穿越古今的信使,将关于清明的历史文化“密码”、信息、记忆,萃于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