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松三
蝉鸣四起时,荔枝已吃到白糖罂。最先上市的是妃子笑,接着才是桂味和白糖罂。还有一年夏天吃过海南的火山荔枝,个头大,价格贵,和仙居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有异曲同工之处——需要嘴巴张得老大,吃得富足但略微辛苦。
杭州的夏日是个蓊郁的火炉——但如果这样晴光明亮的午后,躲在清凉如水的屋子里,端出一碟冰镇过的鲜荔枝,倒觉得日子也实在是好。夏日的好,在于甜,杨梅、桃子、西瓜、荔枝,最甜的当然是荔枝。甜得令人沉溺,也令人嗓子冒烟。
吃荔枝吃到“火气十足”,是每年这个季节的常例。想起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抵是夸张的说法。但对于久居北方的人来说,能够吃上鲜荔枝,已是天方夜谭。
今年夏天,因为《长安的荔枝》热播,荔枝似乎比往年更火一些。一颗小小的荔枝,因贵妃一句戏言,改写了多少夹缝中求生存的人的命运。
为荔枝发狂的帝王,不止于唐玄宗。
宋徽宗有一幅荔枝图名为《写生翎毛图》。《写生翎毛图》的主角为七只禽鸟。禽鸟所栖的树令人讶异,一是栀子,另一却是荔枝。荔枝果红艳饱满,挂满枝头。正值熟透了就可折枝的这样的夏日。
宋徽宗几乎一生未出北宋都城汴梁,当地没有荔枝树,《写生翎毛图》里的荔枝却画得这样栩栩如生——以微妙色差与轻柔笔触晕染出凹凸光影的果壳,是荔枝表面特有的“龟裂片”纹理。荔枝果边,一只青冠雀,盯着熟透了的荔枝炯炯有神,尖尖的喙,仿佛马上就要伸头汲取这岭南来的甜蜜。
一查阅才发现,宋徽宗曾将一棵岭南的荔枝树搬到了宫城的宣和殿之中。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庙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廷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宋徽宗自己还作有一首《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宋徽宗从福建移植过来的荔枝树,种在宣和殿前,没多久果子就成熟了——应是带果移植。赵佶很开心,用荔枝赏赐大臣共飨。在荔枝还挂枝之时,这位错生帝王家的艺术家,用高超的技艺将荔枝的甜蜜一帧一帧画了下来。
荔枝这种喜温热的果树,要在寒冷的北方活下来,记载是用人造的“燠室”催它开花结果,“燠室”即是温室。在八九百年前,去违反自然规律,造一座能够养活一株大树的温室,多是徒劳。据说这荔枝树也只是短暂地活了一两年。
我很喜欢的另外一幅荔枝图,叫作《荔院闲眠图》,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赵大亨。《荔院闲眠图》的荔枝重点不在果,在于树。一位高士倚在卧榻上,对看两棵荔枝树。两树上的荔枝颜色不一样,一株是红色,一株是粉白色——荔枝果皮未成熟时为青绿色。
《荔院闲眠图》的画幅很小,但内容丰富,景物生动,使人如入画中。那斜倚松弛的人,多少令人艳羡——荔枝树入画太少了,能在荔枝树下闲眠的更少。如此,看《长安的荔枝》时,每每看到衣着清凉的岭南刺史半倚在罗汉床上纳凉,就会默默感叹,看到最后还是没有凑出一幅《荔院闲眠图》啊。
当然是我自己想看看荔枝树。小时候,鲜荔枝也是奢侈的。吃得最多的是荔枝干,一种浓缩了的甜,浙江的山里时兴用来作拜年礼。还有荔枝罐头,牙疼时、发烧时,母亲特买来作安慰的零食。“剥生荔枝,笮去其浆,然后蜜煮之”的“荔枝煎”倒是没吃过,想来闲暇时刻可以一试……
前几日见新闻,才知道原来温州的江心屿也有荔枝树。与爱吃荔枝的朋友说了,遂约七八月时,一同去温州看看。最好的事,是能在树下描摹古人的风雅,小睡一觉。好在王朝更迭,荔枝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