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进行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精神广邀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共同探讨世界文明的和合之道与共同方向。“美”,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大家共同拥有的财富。由此想到了一个故事,孔子对爱子的“庭训”之一是:“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希望孩子从《诗经》中读懂文学之美,并期待文学可以对其生命予以体悟与照亮。近来读到一本对话式的书籍《古典文学寻宝记》,颇有可以借鉴之处。
■藏在衿下的珍珠
前几年听散文家张晓风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年轻后生外出闯世界,心疼儿子的慈母,分别在他们衣襟里缝进几颗珍珠。知道“衿下珍藏”的儿子,不时把珍珠“变现”,步步为营,走出光明的前程;那个不知道衿下珍藏的儿子,冻饿而死。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藏在衿下的珍珠”——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是人生的压舱石,历经时光淘洗的古典文学,蕴藏着智慧启迪的能量和舒展心灵的滋养。但由于其远离今天的具体环境,成了孩子们望而生畏的“负担”。古典文学是文化宝藏,但毕竟跟现实生活有着一道门槛,《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经典选集,时常被孩子们拒于心灵的门外。
叶嘉莹先生的高徒、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博士,用《论语》式的对话体写成了一本《古典文学寻宝记》,以独特的体验式讲解,为孩子们开设了30堂古典文学启蒙课,引导启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让“藏在衿下的珍珠”,成为他们能够享受的财富。
■“谈话”式讲述胜过死记硬背
黄晓丹日常在大学课堂中开设古典文学课,但在本书中并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大朋友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寻宝”。她借用与《论语》近似的对话方式,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循循善诱,将古人的审美、情感与哲思娓娓道来,激发孩子对古典文学的好奇。
黄晓丹延续叶嘉莹先生“生命诗学”的理念,强调诗词与个体生命的关联,主张通过古典文学理解人性共通的情感,真实而鲜活,激发孩子的共鸣。活泼的对话体,层层提问,用逻辑线把古典文学知识抽丝剥茧引出来,稀释知识的浓度,在庄严中加入童趣,在孩子气中赋予“形而上”的崇高。
因为行文的口吻是从孩子的心理和兴趣出发,讲孩子喜欢的古代世界,语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且有30幅古风趣味插画,给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多感官、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古典”之美不止“经典”
一旦将古典文学拘泥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经典”之内,孩子们的畏惧感还是很重的。而放宽眼界,讲一些让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古人生活,足以丰富角度。比如,黄晓丹会带着小读者一起解读“吃货”袁枚的《随园食单》。她提示小朋友:袁枚是一个把美食作为第一爱好的读书人,七十二岁时写成了《随园食单》。《随园食单》中的文言文,简单而优美,是一本既能学文言文又能“解馋”的书。
还有小朋友的文学启蒙宝藏《声律启蒙》;写神仙鬼怪的志怪文学;让孩子脑洞大开的古典宝库《太平广记》;缓冲孩子情绪紧张的幻想文学《镜花缘》;孩子们喜爱的大百科全书《夜航船》;文艺男神的文言散文《陶庵梦忆》……
原来,古典文学不仅不“古板”,还妙趣横生,走进去,就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多彩世界。这也给我们如何看待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开启了另一种视角——鼓励年青一代去“寻宝”,用宏观视野把握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再用“显微镜”的微观视角,解读作品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象。
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是“文学四要素”。学习古典文学,也不能忽视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四要素”彻底打通,不用理论术语而是用情趣唤出作品中的意象,让一起寻宝的小读者们寻觅到珍珠宝石,更眺望江河湖海。在对美妙的古典文学之旅的探索中,让孩子们历经一路好奇,一路惊喜,一路收获。
■播种“生命诗学”
回到尼山文明论坛有关“美”的主题上来。我想起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与艺术》一书中指出的,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来的作品是生命的外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韵”(或光环)。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一切创作都以能否复制为目标追求,灵韵不再,风格消失,真正的艺术走向死亡。
古典文学之美,是超越时间的存在。深深种植文化之根,能够让下一代保持蓬勃生命的原动力。然而学习古典文学要怎么高效推进,学习要学些什么?我认为,获取知识重要,更重要的是让文化体验融入孩子们成长的进程,播种“生命诗学”。
学习,是要站在巨人肩上。谁是巨人?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那些方生方死的网红新书,相当于树木末端发出的枝芽,乍看花团锦簇,其实生命周期非常之短,很难称得上文化价值。而在内心打上古典文学人格底色的人,才能成为有宽度的成功者。比如黄晓丹就指出,在任何国度、任何时代,古典文学都是抵抗教育异化的基石。她告诉小朋友,即便是《哈利·波特》这样的科幻书,也不是罗琳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整个英国古代文学。一个人占有的文化资源越多,越能在不同的文化融合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美与共”。
叶嘉莹先生的“生命诗学”,所研究的不是阁楼里的古籍残章,而是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与当下有关联的诗学。她从古典文学中发掘美,发掘情感共鸣的智慧,激发生命深处的庄严与力量,对抗机械复制时代的思想沙化。由她弟子黄晓丹教授书写的《古典文学寻宝记》,也在一以贯之地寻找播种“生命诗学”的可能。□杨传珍
(作者为枣庄学院区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