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红
“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日。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读这段痛苦文字时,你能否想得到,被如此虐待的人,是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
甘肃阳关王维雕像
天宝十五载(756)农历六月,安禄山大军进入长安。这一年,王维五十六岁。这一年,距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已三十五年。
王维少年成名,多才多艺,除了诗名远扬,他还是著名画家,音乐造诣也极高,据说有人画奏乐图,王维一看就笑:“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众人不信,好事者招集乐工演奏,果然毫无差谬(见《唐国史补》)。传说未必完全可信,但起码可证王维有知音识曲的高超能力,在当时被传得神乎其神。
二十岁的王维就在东西两京出入于宁王(玄宗兄李宪)、岐王(玄宗弟李范)、薛王府邸,与诸王宴饮赋诗,颇受爱重。在重交游、重声誉、爱艺术、张扬个性的盛唐,他早早成名并不意外。开元九年(721),他进士及第时,同龄的李白还没出川;比他年长约三岁的王昌龄六年后才登第;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七年后应进士试,落第;杜甫,此时还没满十岁。
他是最早闪耀在盛唐天空的明星,他笔下有过一个风华绝代的大唐,他本人就是盛唐风流的一个符号。
三十五年仕宦生涯,宰相从张九龄换成了李林甫、杨国忠,皇帝还是玄宗李隆基,政治愈来愈昏暗,各类社会矛盾激化,花团锦簇的“盛世”已乱象丛生,王维的心情也一天天暗淡下去,他性格软弱,宦情已淡,想隐居又未下决心弃官,最终以折衷态度,在终南山等地经营别业,半官半隐,寄心佛教,寄情山水,对严酷现实作心理的转移、调节。
谁知渔阳鼙鼓动地来,不仅击碎大唐王朝繁华梦,也把王维靠宗教、自然和艺术勉强修复的人生摧残得破败不堪。
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乱了阵脚,带着杨贵妃姐妹、少数皇子皇孙及部分重臣仓皇西逃。大部分官员蒙在鼓里,来不及追随皇帝,王维也被抛弃在一片混乱的长安城中。叛军进城,搜捕百官、宦者、宫女等,一批批送到洛阳,装点安禄山新建的“大燕”朝廷。王维就这样被掳到洛阳。综合正史本传及王维自己的回忆(本文开头那篇《韦公神道碑铭》),王被俘,先服泻药装病,叛军依然将他掳到洛阳,囚禁在菩提寺,逼迫做伪官。无食无水,泻药发作,倒卧在自己的便溺中,污秽不堪,多日无人理睬。如果不是先被俘的临汝郡太守韦斌及时救助,分予食物,并设法找到干净一点的住处,王维也许就无声无息、毫无尊严地死去了。
生性软弱的王维屈从了安禄山,就任伪职给事中——居然和他在玄宗朝廷的官职完全一样。厄运远未结束,一年后唐军收复东京洛阳。广平王李俶(以后的代宗)入东京,三百多个受伪职的官员素服悲泣,伏地请罪。王维即在此列,再一次成为囚徒,押送长安。
唐肃宗严惩“失节”官员,罪最重者公开处死,其次赐自尽,再次重杖一百,其他从贼官按罪过轻重分三等流放或贬官。王维因在洛阳写过真情流泻的《凝碧池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得到肃宗宽宥;再加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请求削己职为兄赎罪,故而只受到降职处分,以后几年还逐渐得到升迁。在一众被清算的“伪官”中,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然而,一辱再辱,让王维的余生深陷“失节”愧悔,无法自拔。在他最后四年呈给皇帝的表、状等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尽的自责、谢罪:“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陛下虽免臣罪责,令继续立于朝堂,我“秽污残骸,死灭余气”,早就自愧于心,无地自容。臣死罪,陛下开恩不让臣死,臣只好“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了。(见《谢除太子中允表》)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室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退朝之后,除了斋僧、诵经,就是焚香独坐。
天宝十五载,被玄宗抛弃在长安那一刻,风华绝代的王维就已经死了,和大唐盛世一起堕入了永恒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