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徽派建筑像是一幅幅动人的水墨画,在江南的山水间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通过四个问题,来读懂徽派建筑的前世今生。
第一个问题是:徽派建筑指的是安徽的建筑吗?
错。我们说的“徽派”的“徽”,指的是古“徽州”的“徽”,就是大概现在安徽、江西、浙江交界的一些地区,比如安徽的黄山、绩溪,江西的婺源等。
而且,徽派建筑也不只古徽州有,徽州周边的一些区域,包括浙江严州、金华、衢州等受徽文化影响的区域,也有徽派建筑。
第二个问题:徽派建筑的颜色为什么是黑白灰?
很多朋友习惯把南方的建筑说成是“白墙黑瓦”,其实应该叫“粉墙黛瓦”。先说“黛瓦”,大家知道的“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的“黛”是一种青黑色,古时候的美女们用它来描眉,江南的瓦原本也是这个颜色,只是因为气候潮湿,从远处看,这湿漉漉的瓦就变成了黑色。
再说说“粉墙”。徽派建筑中的墙面刷的是白石灰,原因同样是南方气候潮湿,而石灰的吸附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墙体。
这么说,这“黑白配”只是因为气候的原因?也不对。
我们知道,徽商的成功有目共睹,他们非常看重亲缘和传承,生意成功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带钱回家,修宗祠、牌坊、宅邸甚至是园林、路庭,以显示自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同时,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主流观念影响下,商人们并不想让自己显得像个没文化的暴发户,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他们要凸显的是雅致和温婉,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低调的奢华”,显然,这黑色和白色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徽派建筑和四合院有关联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徽派建筑是如何起源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被迫南迁,后来他们发现,古徽州地区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群山环绕,新安江、乐安河奔泻其间,简直是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后来,唐代末年的黄巢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又迫使中原的强宗大族纷纷来此求生避难。所以,既然徽州是中原士族的新家园,它的建筑样式必定会有四合院的影子。
简单来讲,和四合院一样,徽派建筑同样是以等级关系为逻辑、以中轴线为核心,依次来布置各类房屋。但是,标准的北方四合院是建在大面积的平地上,基本上都是一层,可是徽州山地遍布,没有了横向摊大饼的机会,所以,徽派建筑只能往天上要空间了,变成了多层。
在结构上,这就形成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把四合院的抬梁式架构和南方的穿斗式架构做了拼盘,在厅堂等重要空间用抬梁,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用穿斗;既保证了主要空间的气派,又保证了次要空间的实用。
问题来了,平面的四合院变成了立体的四合院,那“院子”还会有吗?
还真有,那就是“天井”。这天井,一方面是为了采光,另一方面,如果下雨,雨水就会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这就是所谓的“四水归明堂”,意思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哪里是天井,这就是个聚宝盆啊。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马头墙和“三雕”?
刚才我们说了,徽派建筑选择黑白两色是为了低调的奢华,低调我们懂了,这“奢华”又怎么展示呢?核心是马头墙和“三雕”。
为什么会有马头墙?最重要的目的是防火。由于徽州平地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村落都聚居在一起,密度很大,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火烧连营。最早的时候,是几户人家为一个单位盖马头墙,后来就变成了一户一个马头墙。如果我们从村落的远处看,这一个个的马头墙就像是一匹匹的白马奔腾于山水之间,好看极了。
那如何用马头墙来区分大户和平民呢?很简单,比谁盖得高:普通人家的马头墙通常是三四叠,而大户人家的马头墙可以多到五叠,被称为“五岳朝天”。
除了马头墙,凸显豪奢程度的就是木雕、石雕和砖雕了,简称“三雕”。
先说砖雕。古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工匠精致的雕镂,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位置都可以用到,这砖雕一放,建筑会显得更加典雅和庄重。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安徽黄山的歙(shè)县博物馆,可以看到馆里收藏了一块灶神庙砖雕,在这块小小的砖面上,有一个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jiǎn)的圆雕菩萨,据说当时有1200名工匠参与其中,考究程度可想而知。
再说说木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所以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其木料的使用最多,这就给了木雕艺人很大的用武之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都能看见木雕的影子。
最后是石雕,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也很广,类别也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的装饰。但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限制,难度不如木雕和砖雕,在风格上,以浅层的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则有比较明显的整合趋势,刀法精致,古朴大方。
总结一下,徽派建筑,是南北方建筑特色相融合的一个产物,它像个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既要低调,又必须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自己的骄傲,所以,在建筑世界里,散发出高贵而优雅的迷人气息。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