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姜 彤
漫画,以风趣幽默、针砭时弊、伸张正义的特征,成为读者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画种,历来被各报刊所重视。有人说,漫画是改革开放时期备受瞩目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它深入思考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形象鲜明、主题深刻、短小精悍见长,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独特的审美享受。而方成,就是在这一时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创作状态的漫画家。
张瑞田的《方成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较为翔实地展现了漫画家、杂文家方成平凡而又丰富的人生。方成是广东中山人,生于北京,1935年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夏天,方成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漫画作品。彼时,日寇侵华,武汉沦陷,方成到香港避难,见到《大公报》《星岛日报》《西风》等报刊,被上面的漫画深深吸引。后来,武汉大学迁到四川,方成回学校继续读书,毕业后工作两年就辞职去了上海,之后便以画漫画为生。为此,张瑞田在书中写道:“方成到上海闯荡,用今天的话来讲,他就是‘沪漂’,没有工作保障,没有资金支持,更没有社会资源加持,到上海,凭的是自信、青春、才华与梦想。其实,对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来讲,自信、青春,才华与梦想,比什么都重要。他是广东中山人,他的基因就有‘诗和远方’。上海,就是方成的‘诗和远方’。”
方成,著名漫画家、杂文家。能画能文者不多见,方成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香港从事漫画创作的方成与一大批文化人回到北京,于1949年9月30日进入《新民报》工作,后得到时任人民日报社美术组组长华君武的赏识,于1951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成为新中国的专业漫画家。书中,张瑞田对方成在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创作进行了梳理,那些配合国内外新闻的漫画作品,以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手法、别致的构图,吸引了众多读者。方成非常注重漫画的评议性,对其有深入的思考,他还经常写打油诗,用文字表达思想。有时,方成觉得一幅漫画不足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就会提笔作文,用杂文的形式阐发一己之见。比如形式新颖的杂文《过堂》就是一个代表,在《人民日报》刊发后,反响强烈,方成也因此有了杂文家的声誉。
20世纪50年代是方成漫画创作的新时期,《人民日报》上屡屡有他的漫画发表。同时,应其他报刊之约,他还创作一些轻松、幽默的漫画小品,既点缀报刊版面,也点缀读者生活。
改革开放触动了方成。1978年,对于方成来说有着格外的意义。他到《人民日报》工作了近三十个春秋,自己也到了耳顺之年,全国第四届文代会结束后,方成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画了百余幅作品,并于198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方成漫画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举办漫画个展的漫画家。这些作品中就包括刊于198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的《武大郎开店》。这幅漫画巧妙借用《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形象,借古讽今,批评了嫉贤妒能的现象。书中,张瑞田深有感触地写道:虽然《武大郎开店》占据了《人民日报》的一角,其实,它占据了一个时代的空间……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才,这是党和国家向全社会发出的强劲信号。
方成是一个立体的人,他有两支笔,一支笔画画,一支笔写作。张瑞田对方成的杂文写作和对幽默理论的研究也格外关注,他在书中认为,漫画讽刺、幽默,杂文辛辣、尖锐,二者有着内在的美学关联,方成将漫画、杂文置于幽默理论的框架之内,寻找它们之间的对接点和融通处。方成与侯宝林是忘年交,他曾多次与侯宝林交流幽默理论,注意挖掘相声艺术的丰富内涵,强化幽默理论的学术基础。用心体会可以发现,方成的文章借助了一些漫画的创作手法,诙谐而生动,在开心一笑之余给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张瑞田在书中对漫画与杂文的功能,方成创作的心理趋势,方成漫画、杂文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等,都细致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作为传记作家,张瑞田十分重视传记的真实性,他没有对方成进行主观的拔高,而是借助史料,采访有关人士,精研方成的漫画和文学作品,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方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