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于文岗
在扬州游个园,见汉学堂有一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说读书要择有用书,抓住要旨,身体力行;下联讲要养育竹子般把儿孙教育得正直而有节操。该联出自郑板桥题扬州小玲珑山馆联,古籍多收录,我也喜此联,尤喜“咬定几句有用书”句。思之悟之践之,以为此乃郑板桥读书法,可拆解三个关键词。
一曰“有用”。书海浩瀚,生命有限,读书要有选择,选“有用”,弃“无用”,远“有害”。郑板桥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中说:“魏晋而下,迄于唐宋,著书者数千百家。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这是郑板桥当时说的话,现今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除了伪哲学、假道学、愚人学、认知扭曲等非理性文字残脑害人,另有伪科学、伪历史、毒鸡汤等蛊惑人心,还有鸡毛蒜皮、无病呻吟等书滥竽充数,开卷未必有益,甚或有害。故而读什么乃读书第一要事。
选“有用”首选有大用。多大算大?依我看,修身做人之用为最。修齐治平,修身最为根本。明末高攀龙《高氏家训》就说:“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另从现实生活看,有些人包括某些官员出问题,也大多是做人上出了问题。照此说来,“求真”“做人”的书,算得上有大用,乃择书之首选。一些家训,专讲修身做人,真诚、剀切、质朴、简练,无诓言诈语,可为首选。
二是“几句”。“几句”与“读万卷书”并行不悖。“博览群书”是从读书广度讲的,读“闲书”是从涵养性情、启迪思想、触发灵感讲的,“几句”则是从领会要旨、精通要义、终身受用讲的。无论读啥,只有抓住精要,得其旨趣,为我所用,方才受益。所以,《板桥自序》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他不齿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匆匆一阅,心得全无,徒费工夫。
“几句”不等于分量轻、价值小、获益少。“要言不烦”“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几句”也可常受益,受大益。而且“少则得,多则惑”。刘邦病危时亲撰遗训《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深悔早年轻薄读书之举,以登基后的亲身感受嘱太子刘盈为学的重要性。寥寥几句,不可谓不重、不大、不要。诸葛亮《诫子书》全文86个汉字,核心也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话。《诫外生书》“夫志当存高远……”全文80余字,均是三言两语,全都微言大义。
三是“咬定”。怎么才算“咬定”?我认为,就是韦编三绝,把书读熟读透读烂且终身奉行。也巧,扬州另有个何园。何园内家祠中的《何氏家训》有嘱:“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终是认字不真,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你看,这不正是“咬定”的解读吗!正可谓个园出题,何园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