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陈晋斌
赵树理的成功表明,以大众熟悉的语言和形式为载体,文化作品才能更好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作品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为后世提供了捕捉时代问题的创作范式。
人民作家赵树理,用他特有的“山药蛋派”风格,在革命与建设的洪流中谱写出独特的文学篇章。今年4月,作为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的“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开展,让人们重新审视赵树理的创作实践,理解其笔下的乡土中国为何至今仍涌动着生命力;其创作内涵如何穿越时空、在当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所以,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赵树理?
首先,从乡土情怀看,赵树理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文化根脉现代传承的重要载体。赵树理创作实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他在山西农村生活和创作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正是这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乡土气息才使他的作品能够广为传播。
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世界不是牧歌式的田园想象,很多充满泥土气息的细节构建起真实的乡村图景。赵树理深谙民间文艺的密码,将鼓书、快板、地方戏等传统艺术形式熔铸进小说创作。《灵泉洞》采用评书体叙事,《三里湾》融入板话结构,不仅让农民读者倍感亲切,更构建起民间文化现代转型的独特路径。同时,赵树理平衡通俗性与艺术性,通过提炼与升华,使乡土语言既贴近大众又具备审美价值。汪曾祺就曾评价其语言“既通俗又典雅”。
这种对乡土的真实观察,启示当代创作者需要摒弃浮夸想象,以“回乡”“回家”的姿态深入农村,捕捉其复杂性与生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赵树理对农村问题的观察,如基层治理、文化改造,仍能为我们提供历史镜鉴。
赵树理的创作根植于山西地域文化,融合民间艺术形式,如评书、快板,展现了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这对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极具参考价值。需要我们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提炼民间话语的现代性表达:挖掘地方性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浸润式体验,捕捉方言、节庆、技艺等文化符号,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其次,从为民理念看,赵树理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人民文艺的永恒坐标。赵树理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读者意识”,他直言要“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在1949年至1965年北京工作期间,他有一半多的时间生活在农村。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赵树理明确提出“问题小说”的写作理念,如《地板》纠正土地劳动价值的错误观念,《福贵》关注破产农民的生存困境。这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创作观,启示当代文学应避免无病呻吟,直面矛盾。赵树理不仅用笔书写乡村,更直接参与基层治理。他担任县委副书记时的工作笔记记录了农村实际问题,其调解方法被提炼为“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如区分“四理六象”当事人性格、采用“五先五后”调解步骤,将文学人物(如“常有理”“糊涂涂”)转化为化解纠纷的参照模板。这种“用土办法解决土事情”的实践智慧,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文化资源。
赵树理的创作实践证明,文化为大众服务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用大众的语言书写大众的故事,以大众的需求引导创作方向,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在当代,赵树理的理念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大众化不是迎合低级趣味,而是扎根民间、服务民生,让文化成为照亮大众生活的火炬。
最后,从时代气息看,赵树理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历史进程的文学见证。赵树理的创作实践所展现出的思考,根植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实际,同时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新锐思想,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时代特征融入小说的内容创作中。从抗日根据地到农业合作化运动,赵树理的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李家庄的变迁》记录着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三里湾》描绘合作化中的观念冲突,这些作品构成了解读中国农村变革的文学编年史。
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赵树理开辟了独特的现代性路径。《小二黑结婚》将自由恋爱与传统说唱形式结合,《“锻炼锻炼”》用民间幽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这种创作智慧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日益凸显,赵树理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是对西方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本土的文化创造。他的创作证明了文艺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为当代文艺如何服务时代主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赵树理的创作实践证明,文化反映时代变革的核心在于“真实”与“介入”——真实记录社会转型的阵痛,介入民生问题的解决。创作实践需要扎根现实土壤,捕捉时代命题,将艺术表达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借助民间艺术形式与地方语言,降低接受门槛,才能增强文化作品的传播力。赵树理的成功表明,以大众熟悉的语言和形式为载体,文化作品才能更好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作品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为后世提供了捕捉时代问题的创作范式。在当下,创作实践者仍需要继承赵树理的精神,扎根泥土、直面矛盾,让文学成为触摸乡村脉搏、传递民众心声的载体,为乡村振兴留下可感、可忆、可传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