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叶伟民
地铁缓缓入站,刹车声滋滋作响,像一条叹气的蛇。人群涌向窄门,把我挤得脚尖直立。短暂的飘浮感过后,我降落到车厢一角。车门在身后叮叮咚咚地关上。我想我应该很狼狈,此刻却长舒一口气,带着某种庆幸。
多年前,我在北京上班,每个工作日都要经历这段早晚高峰时间。不过我自有办法欢度,当时我是兼职作者,创作时间少得可怜,这往返两小时简直如天赐般珍贵。我置身车厢,挤得无法动弹,就用视线来游历这有趣的微缩人间。
早班车适合补觉,“睡眠大师”们不仅能瞬间入定,还能在到站前一秒猛然惊醒,大步下车;被夹住领带的大叔,已经顶着门缝站了好几站,而开的却总是对面门;辅导作业的母女又在互相置气,妈妈总是很生气,孩子总是睡不醒……
这些真实而奇妙的瞬间,我都记下来,先收录进素材库,再精选发到朋友圈、微博或小红书,篇幅在50至300字之间。内容非常自由,一个场景、一个人、一段小遭遇,哪怕是一点想法都行。例如,我会用59个字记录一段地铁奇遇:
挤地铁,脚边常常滚过一些东西,有时候是一盒酸奶,有时候是一只鞋。初看很好笑,再想就笑不出来了。卓别林是对的: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旧事杂忆也是我素材本里的常客。某次台风前夕,我用82个字写了一段往事:
小时候每逢台风,学校就停课。我们暗自欢喜,像要过儿童国盛大的节日。一年台风假,我喂外公的黄鹂吃苹果,结果把它撑死了。在失去叽喳叫唤的家里,我孤独地打着“魂斗罗”,愁容爬上了稚脸,节日结束了。
这个习惯我起初称之为“微练笔”,后来在媒体上看到“微写作”,才知道这已然是一股新大众写作潮流。读者的网速越来越快,屏幕却越来越小,从而催生了社交媒体140字的篇幅限制。这方便了读者的眼睛,却苦了作者的笔头,纸短情长,如何浓缩又不失精彩地写清楚、讲通透,成为数字时代的语言新法则。
在这场文字极简主义的试验中,写作者拼力转型并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微武侠小说、微悬疑故事、微诗歌、微剧本、微影评,等等,层出不穷。
那文学的未来是否越短越光荣呢?这个议题自微写作诞生之初,就是长盛的辩论题。是文学还是游戏,是进化还是退化,是创新还是偷懒……观点纷飞,异常热闹。
21世纪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快,过去以天计,后来以小时计,现在以分钟计,不少人深度阅读和创作的能力也在弱化。当“整”变得稀缺,“零”的价值就会凸显,“集零为整”不仅是应对当代生活的策略,还是学会轻松坚持的智慧。
大概8年前,我告别了地铁生涯,当了一名写作老师,并把坚持多年的“微写作”带进课堂。每天,我在课程群里当人肉闹钟,身先士卒发一条,学生们觉得不好意思,也跟着写个三言两语。每期课程结束,他们回头一算,一个月里少则写了几千字,多则写了几万字。每个人都很惊讶,要是平时,这可能是自己拖拖拉拉好几年的创作量。
我乘势给他们算账:即使每天写100字,一年就3万多字,3年就10万多字,已差不多够出一本书了。写作是马拉松,逞一时冲刺之快固然有意义,保持低能耗、一天一点的人却能走得更远。这就是所谓的慢就是快,越长的路,越要慢慢走。
老舍曾讲过要从小处写起:“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一件事物,有它的秩序、层次、始末……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
纵然技术、审美再演化千年,写作的价值内核都恒稳而闪亮,那就是身为时间的旅人,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并探到生活的“底”。只有这样,才算不枉人间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