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巍峨的新首钢大桥下,静静隐匿着几处历史遗迹,它们就像岁月的缄默史官,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永定河沿岸的十八蹬、庞村铁牛、石卢灌渠等珍贵遗迹,都曾是古人治水、用水留下的历史见证,不仅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更是凝聚了古代永定河两岸人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
庞村濒临永定河,历来是防洪的重要地段。村西最易泛滥处,筑有十八堰,也称十八蹬,是永定河上现存最古老最坚固的一段堤岸。历史上,永定河经常泛滥成灾被称为“无定河”。河水流经石景山一带时,河道左右大幅摇摆,水势也变得汹涌激荡,在庞村西边形成一个大凹子,湍急的水流冲向庞村,对北京城构成威胁。为防止水患,对石景山到卢沟桥一带的河堤进行了特别加固,被称作永定河的“铜帮铁底”。
十八蹬由十八层花岗岩条石叠砌而成,条石厚50厘米、长60厘米至250厘米不等,用铁锭扣锁接,江米汁灌缝,十分牢固。堰高9米,长约350米,是古河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年泥沙覆盖,现在露在地表只有七八层。十八堰具体修筑年代不详,当地流传“先有十八蹬后有北京城”的民谣,可见其历史久远。
清代,十八蹬上面的堤上趴着一只大铁牛,被认为是永定河畔的“守护者”。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能镇水”,希望靠着铁牛使江河风平浪静。它由百余块生铁铸件拼就,身长约2米,高约0.8米,坐南朝北,头向西北永定河方向,遥望河对面的河道拐弯处。牛身所在的2米砖石台基,不仅是安置的基础,更有着特殊意义,它和铁牛本身可作为一种标尺,方便人们发现水位变化。可惜,如今这尊饱经岁月的铁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从铁牛原址的位置所建说明牌中感受它,想象它在历史长河中守护一方的身影。
石卢灌渠则是民国时期的一项大水利工程。上世纪初,北京西部守着永定河水却无水用,人们饱受旱灾之苦。1922年,“华洋义赈会”用华北赈灾余款兴建石卢灌渠,以工代赈,于1927年开工,1929年建成。它位于永定河左岸石景山脚下,借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引水自流到卢沟桥,因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建成时干渠长17公里,支渠36公里,灌溉面积约46平方公里,有效抗击了1928-1930年的华北大旱,惠及北京广大民众。虽然如今仅留有灌渠渠首遗址,但我们依然能从其设计精妙的五孔闸门、沉沙池等构造中,领略先辈们改造自然、造福民生的智慧和勇气。
文并摄/记者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