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孙丛丛
经典非是一成不变的。解读、重构、跨界等,都是我们与之对话的一种方式。遵循原作走向的“再经典化”路径值得探索,与此同时,创作者另辟蹊径、转换视角,补述一段前史,或在故事完结处追问“然后呢”,抑或由一个物件、一个命题引向新的灵感空间,都是拓展创作新境界的途径。
今年夏天,热映影片《长安的荔枝》展现了“荔枝使”李善德传奇又曲折的人生经历,用小人物的视角填补了历史宏大叙事,让观众从另一种维度触摸大唐盛世的真实肌理。
当“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典文本和浪漫诗意被拆解为改进荔枝保鲜方法、计算荔枝转运路线、应对沿途人员推诿等具体而又微观的场景,当小人物为了生存拼尽全力,却难以实现命运突围,影片中这场围绕荔枝的千里奔腾,承载了正史未载的私语、史家忽略的叹息,让观众从历史狭缝中窥见了个体悲欣和真实人性。
经典叙事中未充分展开的情节线索,史料文献轻轻带过的不经意之处,往往是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艺术创造地带。就像《长安的荔枝》以微观史观反映深刻的历史世情一样,许多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或细节,于文本缝隙中开掘故事,让“补写”经典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作路径,开创出新的审美向度。今年暑期“火出圈”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就把镜头对准了古典名著《西游记》里被忽视的小妖群体,让传统西游故事中的“背景板”成为新的创作起点和叙事主体,通过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无名之辈的荒诞取经之旅,补写了一段属于底层小妖的平行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这支“草根取经团”并未以传统方式获取真经,但这场“不问结果、只顾出发”的西行冒险,却直面普通人的欲望和纠结,直击浪浪山里的世故与无奈,彰显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勇气——在不完美中成长,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真经;平凡的人生里,常常蕴藏着最本真、最蓬勃的生命力量。
深入经典叙事的缝隙,揭示历史质感和现实幽微,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艺术眼光,掌握“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想象与重构能力。比如,《西游记》中,妖怪试图取代唐僧一行去取经的桥段,在有的读者看来是无足轻重的情节,但《浪浪山小妖怪》创作团队捕捉到了全新的开掘角度,即真假取经和身份识别中“草根”们的成长。再如,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为《明实录》里寥寥几笔记述的案件丰盈了骨血,又从民间信札、笔记等素材中获取补充和印证,架构起以小见大的鲜活故事。其实,许多创作都会从经典故事、文献记载的未尽之处寻找可能,像“暮夜却金”“曹鼐不可”等典故都曾衍生出新作品,有的之所以让人印象不深,原因在于仍沿用惯常的叙事策略,囿于既有视角或情节,未能抽丝剥茧洞察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真实心性,也就难以实现更深层的形象建构和情感抵达。
经典非是一成不变的。解读、重构、跨界等,都是我们与之对话的一种方式。遵循原作走向的“再经典化”路径值得探索,与此同时,创作者另辟蹊径、转换视角,补述一段前史,或在故事完结处追问“然后呢”,抑或由一个物件、一个命题引向新的灵感空间,都是拓展创作新境界的途径。比如,游戏《黑神话:悟空》关注的是西天取经后的新问题,由玩家扮演“天命人”进一步诠释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和抗争意志,探索了经典的跨界路径,也探讨了关于自由与宿命的深层话题。在梨园戏《御碑亭》中,传统戏本里“王有道休妻”的故事走向被改写,创作者围绕女性的自我觉醒延展出“休夫”“别亭”等新情节,为传统题材注入现代意识。
这也提示我们,换一种思路破题,从细微处发现,向多维度开掘,艺术创作也能培育出令人惊艳的奇观,带来深入肌理、叩问本质、震撼人心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