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曹轩梓
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区域国别学作为国家战略与知识生产之间的交汇点,正逐步成为显学。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既是知识生产的学术命题,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的新著《目标、路径与方法: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广阔的历史视野、鲜明的现实关怀与系统的理论建构,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洞察力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范本。
本书对“区域国别学”设置为一级学科进行了系统阐释与历史回顾。钱乘旦以学科论证亲历者的视角,回溯了从2018年北京大学建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到2022年该学科正式纳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历程,揭示了学科建设背后的制度逻辑与知识机制。这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的创新,更是对中国国家战略与知识体系构建之间互动逻辑的深刻洞察。钱乘旦认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需要。这一“从需求出发”的学科生长逻辑,打破了传统学术以“学理自足”为前提的范式,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学科设立的依据。区域国别学的设立,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内生逻辑的自然延展,而是国家导向下知识生产机制主动塑造的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术自主性的具体表现。
钱乘旦在书中多次强调,区域国别研究不能简单等同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研究等,而是一个典型的交叉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支撑。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民族、宗教等,它不属于现有任何一个学科。可见,区域国别学的本质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与跨学科方法的创新集成。在这一逻辑下,区域国别学改变了以往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为依托的单一知识体系,倡导在具体国家和地区问题面前进行整体性、动态性与战略性研究。区域国别学不是传统学科之“拼盘”,而是一种高度融合后的新型知识形态,展现出跨越边界、突破边界、实行交叉的学科特点。可以说,钱乘旦在书中不仅是在回应为何设立一门新学科,更是在回应当代中国如何重新组织知识、建立国际认知体系这一重要问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贯穿全书的问题意识,而学科构建必然要求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机制作支撑。对此,钱乘旦提出将“通才+专才”作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其中“通”是指对特定地区或国家应该有全面了解,不仅具备某专业的知识,而且应具有全面的知识;而“专”则强调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在外交、法律、政治、公共卫生等特定领域具备深入洞察与专业研究能力。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作者进一步指出,区域国别学的课程体系应涵盖“三外”,即外国历史、外国语言、外国经历这三块基石,学科目标需落实在“知形”(宏观格局认知)、“知心”(人文心理把握)、“知行”(行动决策预判)三方面,并以“实用、实践、实证”为方法论。这种系统化、行动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拓展了传统的学术训练框架,将“做中学、用中研”作为核心路径,鲜明地体现了区域国别学“以用促学”“以需定才”的现实属性。
“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实用之学,意思是说:大国需要这个学科,需要它为现实服务。”钱乘旦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不仅提炼了区域国别学的属性,也揭示了其对提升全民国际认知能力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区域国别学应服务国家战略制定、辅助外交决策,更要通过高质量的科普读物、主流媒体传播、公共教育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多元化、立体化的世界图景。书中提到的“再看世界”等知识平台,正是区域国别学实现“从精英认知到大众认知”的有益尝试。这种面向公众的知识生产路径,既是对学术话语大众化的探索,也是对“学术共同体—国家战略—社会公众”三者关系的重新思考。
《目标、路径与方法》既是对学科设置历程的真实记录与回顾,更是一份凝练的学科方法论纲领,体现了作者作为学科主要推动者的理论思考与现实关怀。作者在书中系统回应了“区域国别学是什么、为何设立、如何建设、何以重要”等命题,附录囊括学科设立的多份一手资料。对于青年学者,亦或是对于正在筹建或完善该学科的高校科研院所而言,这些内容勾勒出一幅“思想地图”与“行动指南”。该书不仅是一本值得研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激励青年学者投身新时代知识体系重塑、积极服务国家发展的学术召唤。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