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潘义奎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国美术馆“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迎来参观热潮。夜游中国美术馆成为“双节”期间的文化亮点。
徜徉于展厅,看过苏轼传世珍品《潇湘竹石图》,再走进“数字山水”《极夜花火》的巨大空间,你对“传统”与“当代”或许又有新解;看过刘海粟的中国画《泼墨黄山满庭芳》,再看旁边朱德群同一时期完成的油画《绿色动力》,作品豪迈的意气大概会让你忽略画种的界限;刚刚被吴昌硕的《绿梅》所震撼,回头再看吴冠中的大型水墨《根扎南国》,在遥相呼应的对话中,你可能又多了一份对“笔墨”的会心……近600件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装置、新媒体等众多艺术门类,“参展作者”从宋代的苏轼到新时代的“零五后”不一而足,这是一次突破固有观念的艺术碰撞,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审美兴会。
图为詹建俊油画《高原的歌》。
写意,是融入中华文化基因的美学表达。它贯穿中国艺术史,超越单纯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成为一种与中国文化特质相匹配的审美理想、一个承载着中华文化哲学意蕴和精神脉动的审美体系。
作为国家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一直以弘扬中国写意精神为己任。举办此次展览,就是要在当下艺术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围绕中国文化的时代命题、聚焦艺术精神的时代表达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展览在活化馆藏精品,注重经典性、学术性的同时,也以“贵在意”为总原则,进一步强调展览的开放性、包容性。展览从三个维度呈现写意的魅力:第一部分是馆藏经典,从苏轼等文人的笔墨风骨,到吴昌硕等近代大家的创新探索,再到当代艺术名家的传承之作,这些藏品串联起写意精神的历史脉络,让人们在经典的力量中感受写意精髓;第二部分是特邀作品,其中不乏装置、新媒体等新艺术形式,由此探讨写意观念的拓展,展现传统美学与现代语境的碰撞融合;第三部分是征集作品,从全国2800多件投稿中遴选而出,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探索,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历史回望与当代探索并置,经典之作与艺苑新枝同台,跨界表达与国际视野共舞,无论是专业研究者、创作者还是普通观众,对不同艺术品类感兴趣、有不同审美倾向的人们,都能够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并在整体的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写意的理解。因此,我们也特别强调,展览不是要把“写意”作为一个艺术类型的标签,而是以整体的面貌和文化的审视,呈现写意的丰富内涵,引发持续性的深入探讨,高扬写意精神的思想引领与时代价值。
写意,妙在“写”神,贵在达“意”。其神,是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风神;其意,是情感的真意、艺术的深意。“贵在意”大展开展后受到广大观众热情欢迎,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提升观展体验,中国美术馆特别在长假期间开设夜场参观服务并新增预约名额。这再次说明:优秀的美术作品,从来不只是视觉所见之“形”,它更像是一扇联通现实与人心的窗口,是人们真正期待和需求的精神文化之窗。中国美术馆就是要引导优秀创作并为之搭建平台,打造独具特质的精神场域,让观众在艺术的世界里感知中华文化与时代繁荣的气象万千,得“意”而忘“形”,享“美”而畅“神”。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