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非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是实现非遗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依托新质生产力理论,可以从以下路径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化的产业格局; 融合科技手段,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升级;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推动跨界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制定系统性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非遗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多措并举,多元协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非遗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明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确定重点扶持的、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门类和技艺,避免“一刀切”和盲目发展。其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非遗传承人、生产商和设计者的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的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第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传习活动和市场开拓,对符合条件的非遗企业、工作室和合作社给予税收优惠,推出“非遗贷”等特色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第四,制定行业性、区域性专项政策措施,推动人才集聚、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打通产业链,培育形成非遗特色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第五,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条。打通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引导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的完整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效率,构建“有创意、有转化、有渠道、有品牌”的良性发展格局。如,湖北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该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资源,创立“荆作·楚生活”品牌,将楚式漆器从单一的艺术品转化为茶器、餐具、文房等系列生活用品。产品价格跨度从几十元到上万元,既保留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又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使古老漆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2022年,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被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集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于一体,与60余家艺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吸引了3700余名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此创新创业,园区内设有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教育研学基地、直播基地等,构建了从创意设计、工艺创新、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文化体验的完整产业链条。
深化资源整合,打造强势非遗品牌。梳理非遗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鼓励非遗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通过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山东省为了推动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创造性发展,将本省的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如临沂柳编、潍坊风筝、淄博陶瓷琉璃、章丘铁锅等,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造了“山东手造”品牌。在省会济南建设了“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将其作为集展示、销售、体验、研发于一体的核心枢纽,并推动省内16地市结合自身特色,建设了非遗手造基地、园区和街区,形成“遍地开花”的产业布局。并通过举办“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山东手造”精品展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创新升级、品牌化运营,将“山东手造”打造成为了一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推动科技赋能非遗,创新传统工艺生产技术流程
传统工艺既需要保护与传承,又需要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创新升级。用新科技提升非遗传统工艺,不是取代传统,而是通过“赋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探索传统技艺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创意设计、优化工艺流程、改善生产材料,提升生产效率,更好地适配市场需要。
新科技赋能,拓展创作边界。目前,许多非遗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借用新技术可以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素材和想象力的限制。通过数字化素材库,输入非遗的传统纹样、色彩风格,利用AI技术快速生成海量的现代设计草图、配色方案,供工艺师参考和再创作,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如,苏州刺绣研究所引入AI辅助设计系统,输入传统纹样,AI可以生成无数种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组合方案,供设计师参考,提高设计效率。对于陶瓷、景泰蓝、玉雕等立体工艺品,先用3D建模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在电脑上任意调整形态、比例,并利用VR设备进行“沉浸式”体验,确认效果。这样可以节省传统实物打样耗费的大量时间和材料成本,实现设计方案的“所见即所得”。
新科技赋能,升级生产材料。利用新技术可以改革传统材料的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有些非遗项目核心技艺主要依赖老师傅个人经验,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通过与新技术融合,对传统配方精确控制,实现配比的标准化和精准性,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利用新技术,可以开发更环保、可再生的新材料,降低非遗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如,故宫博物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亮相的龙纹手机包采用苹果皮回收再造的生物基皮革,设计灵感源自清康熙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环保工艺完美结合,引发了广泛关注。利用新技术可以增强传统生产材料的性能。如,苏绣将传统工艺与纳米涂层防护技术相结合,在保证色泽、手感等品质的前提下,攻克了传统绣品无法解决的防水、防潮、防腐等难题。利用新技术还可以解决部分非遗产品原材料稀缺的问题。如,云南斑铜制作技艺多采用高品位的自然铜作为原材料,由于原材料比较稀缺,造型体量小、设计简单、售价比较高昂,采用人工合成的铜基合金作为原材料后,既降低了生产成本,造型更加丰富多变,工艺也更加成熟灵活。
拓展新媒体营销渠道,提升市场知名度。通过电商平台旗舰店、直播购物等让非遗产品被更多消费者认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2020年7月,景德镇市珠山区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启动,基地与抖音、快手、淘宝、京东四大平台开展合作,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活动。目前,景德镇的陶溪川直播基地入驻企业商户总数达到6000家,孵化陶瓷文创产品主播1万余人,帮助上万家陶瓷企业从线下转向线上销售。其次,打通线上线下,拓宽非遗产品的营销渠道。“山东手造”为了出圈破圈,建设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交易中心,打造了一批集展销、孵化、研学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此外,“山东手造”还积极搭建线上展销平台、直播基地等。通过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互联互通,“山东手造”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基于当地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利用非遗展览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特色旅游体验基地。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非遗产品供给,扩大非遗产品消费市场。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5年,中国旅游报社遴选出31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包括北京市“古道拾遗”非遗体验之旅、天津市滨海非遗特色之旅、河北省“多彩石家庄·非遗美流芳”匠心体验之旅、山西省“探寻非遗里的山西故事”之旅等共计31条。这些非遗旅游线路特色明确、内容丰富、体验性强,让游客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
非遗与影视、游戏融合发展。将非遗元素与影视作品、纪录片、综艺节目、游戏融合,让传统和现代碰撞出火花,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年轻消费者在娱乐中接触并喜爱上非遗。例如,电影《雄狮少年》中以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为主题,展现了醒狮的制作工艺、训练过程、比赛规则以及背后的文化精神。浙江卫视制作播出的综艺节目《万 里走单骑》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领明星演员,走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近距离、多角度、沉浸式呈现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在游戏场景、角色设定和剧情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王者荣耀》部分人物皮肤融入蜀绣元素,《原神》角色设定中融入传统戏曲元素,《黑神话:悟空》剧情中加入了陕北说书等。
非遗与文创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让更多的人“触摸”到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发展,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反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不断挖掘其收藏文物的文化价值,推出了许多兼具功能性、文化性与创意性的文创产品,如文具、茶具、家居用品等。2024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孝端皇后凤冠周边火爆出圈,一款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仅上市3个半月就卖出14.5万个,甚至出现“一冠难求”的现象。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发展,让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了被追捧的“潮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传统文化。鲁绣为我国“八大名绣”之一, 色彩浓烈、构图优美、针法多样。 2021年,鲁绣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鲁绣工艺大师和设计师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鲁绣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荷包、布老虎、枕头、床上用品以外,还推出许多适应现代审美的服饰和家居用品,如,抱枕、帽子、发饰、挂饰、冰箱贴、工艺画等,产品外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鲁绣文创产品的开发既增加了地方收入,也极大地推动了鲁绣的传承与推广。
作者:蔡文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鹏,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祁文迪,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