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陈英
《与琉喀对话》是意大利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帕韦塞最钟爱的作品,在作家的纪念博物馆里,我曾经看到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那句著名的遗嘱:“我原谅所有人,也请求所有人原谅。可以吗?你们不要说太多闲话。”我还看到,在自己的著作扉页上,他会写上:Copiamia(我的样书)。然而对于他在1950年夏日的非自然死亡,闲话自然在所难免。
重写源于一种凝视
帕韦塞在这本书短短的前言中写道:“神话是一种语言,一个符号的‘池塘’……”他虽然轻描淡写,但我们能看到人们在这个并不浩瀚的“池塘”里捕捞过的众多“大鱼”。20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文学研究提出了“神话原型理论”,哲学在讨论“忒修斯之船”,甚至是航天事业,也名正言顺地称呼他们的飞船为“阿波罗号”和“嫦娥号”。更不用说在当下,电影《哪吒》系列带来的几十亿元票房,还有《新白娘子传奇》的歌声余音缭绕。神话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更像一个矿藏丰富的“矿井”。
帕韦塞对神话的重写源于一种凝视,这种凝视会让观察对象变得陌生,让人体验到一个陌生的时刻。这可能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很多事都经不起琢磨,一经琢磨都会变得很有意思。我们熟知的西方神话故事、人物,在这位一直以现实主义小说写作著称的作家眼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形?首先,那些神灵之间的对话,通常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交谈,这让气氛变得隐秘、沉静;同时每个人背负的过往,也让每句话的“所指”变得丰富,蕴含了很多深意。
经典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形
帕韦塞在很多层面上对神话进行了改写,那些经典中的人物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形。比如,我们熟悉的俄耳甫斯,我们更愿意相信,他对妻子欧律狄刻情深意切。妻子死后落入阴间,他悲痛欲绝,不惜一切代价,追随她到阴间,想要找回她。他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冥王,让他可以把妻子带回人间,但一路上不能回头。这个神话的结局众所周知:俄耳甫斯在快要到阳间时,最后忍不住回了头,打破了冥王定下的规矩,这时欧律狄刻灰飞烟灭。俄耳甫斯回到世间,他从对酒神的崇拜,转向崇拜象征理性的阿波罗,最后被酒神的“女粉丝”撕碎。
关于这个故事,帕韦塞笔下的简短对话题为《悲痛欲绝者》,发生在俄耳甫斯和酒神的信徒巴卡之间。音乐和诗歌之神——俄耳甫斯耐心地向巴卡解释,他当时回头,并不是因为错误或者任性,而是因为幻灭。他想着一切都会重演,发生的事情还会再发生,他为之哭泣的欧律狄刻会再次消失。他的哭泣和痛苦,代表了生命的一季,就像孩童的哭泣。每个人都要下一次自己的地狱,他下到阴间也不过是在寻找自我。他试着向巴卡解释什么是虚无。神话故事完全被重写,帕韦塞在这些翻转中,揭示了人生蜕变、幻灭的滋味。
还有我们熟悉的忒修斯的神话。这位希腊英雄在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杀死迷宫中的怪物弥诺陶洛斯,从克里特岛回来时,他忘记了把船上的黑帆换掉。他父亲以为他已经身亡,就投海自尽,把王位让给了他。帕韦塞笔下的忒修斯,在回家的船上,和朋友勒勒戈斯交谈。他故意拖延,不让人换掉船帆,他的意图非常明确。两个人自然谈起了被抛弃在海滩上的异国女人——阿里阿德涅,勒勒戈斯指责他的残忍,而忒修斯却预言有其他神灵,去拯救那位可怜的女人。他只是强调:人会变成自己杀死的东西。帕韦塞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忒修斯的城府。
在《阿尔戈英雄》的篇章中,在另一个背弃妻子的男人——伊阿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历经千帆之后的脆弱。年老的伊阿宋在宫殿里,没有勇气眺望热闹的海港,因为他必然会看到太多东西,会看到自己的过往。虽然没有提到名字,他说起了和美狄亚的往事。对话通过墨利塔之口,表明在那场悲剧之后,伊阿宋幡然悔悟的人生:他没有再让任何人哭泣。
想要理解身边的人,就必须远离他们
上面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帕韦塞聚焦于这些神话的某个时刻,试图挖掘不一样的情节和情绪。他会用这些古代神灵的口吻谈论青春、爱情、命运,说出许多模棱两可却耐人寻味的话。
对话里出现的人物有阿喀琉斯、萨福、俄狄浦斯、喀耳刻、阿里阿德涅等等,自然也有琉喀忒亚。帕韦塞把这部作品的标题定为《与琉喀对话》,这和他的个人经历相关。他当时有一个叫比安卡(BiancaGarufi)的女朋友,他们在一起六年,曾经在西西里附近,在古代属于古希腊的岛屿上度过夏天。“比安卡”是白色的意思,而琉喀忒亚是“白色女神”,现实与神话有交织的地方。琉喀忒亚在神话中是一位宁芙,在这些对话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她劝说遭遇遗弃的阿里阿德涅不要太“恋爱脑”。琉喀忒亚以过来人的身份,让她看到未来有不一样的安排,离开忒修斯,生活并没有结束。另一个更有意思,女巫喀耳刻和琉喀忒亚聊起了自己遇到奥德修斯的场景。喀耳刻说:“我的脸色很苍白,我抱住了他的腿,开始说我的台词:‘你是谁?哪里人氏……’”但其实她心里想的是:“真是个可怜的男人,他还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他身形高大、卷发浓密,是个很英俊的男人。他会是多么完美的一头猪,或一头狼啊。”在性别叙事方面,帕韦塞在很多时候,会进行彻底的颠覆:大英雄奥德修斯在故事中并不是主体。
这本书基于很多文本写成,包含了很多典故,重要的事件已经发生,现在只剩下谈论、评价,所以采用了“对话”的文体。作者假定读者深谙古希腊众神的故事,至少对于古希腊的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很熟悉,所以给普通读者,尤其是西方文化之外的读者增添了难度。帕韦塞自己也断言:这本书不会有人读,但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不过,即使不知道那些人物的故事,帕韦塞谜一样的表述、神祇一样的语调也让人沉迷。比如俄狄浦斯会对在路上遇到的乞丐说:想要理解身边的人,就必须远离他们。这真奇怪。我们与陌生人偶然的交谈,反而最真实……
帕韦塞在神话之中,挖掘了一些生命最主要的主题,找到了更丰富的意义。我们的生命由很多顿悟的瞬间组成,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似乎都在重复神话打造的模板。帕韦塞重新提到了一个个古老故事,却把我们的目光引向现实中的一个个缝隙。无论如何,作家通过一个小册子讲述童年、青春和老年,讲述性欲、诗歌、战斗和命运,信息肯定有些过载。帕韦塞在其他小说中,也拒绝文本的赤裸与直接,他总是欲言又止,不愿做过多解释。因此这本对话录只适合慢读或反复阅读,才能把神话引向现实。读者要在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生命体验,形成某种对照,才能让文本的含混、暧昧之处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