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评作家孔立文长篇小说《雪菊花》

●张云华
新疆本土作家孔立文的长篇小说《雪菊花》,用文学的笔触真实还原兵团人开荒造田、筑渠修路、开办学校的艰辛岁月,全景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小说不仅记录了戈壁绿洲从荒芜到繁盛的沧桑巨变,更深入探寻了艰苦岁月中兵团人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望兵团历史、感悟家国情怀的文学窗口。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初“八千湘女上天山”这一标志性历史事件为起点,讲述湖南宁乡姐妹林芳菲与林芳华的人生轨迹。怀揣建设边疆的理想,姐妹俩毅然参军入疆,在冰峰筑路的严寒、戈壁开荒的酷热、洪水雪崩的生死考验中,完成了从青涩少女到坚强建设者的蜕变。姐姐林芳菲在寒冬里被冻伤,截去了脚趾,但她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妹妹林芳华从炊事兵成长为司务长,打馕时的烟火气、与狼群对峙的果敢、开山炸石的坚韧,既流露着女性独有的温柔细腻,也展现着湘女的泼辣爽直。她们与无数兵团人一道,在茫茫戈壁上开垦良田、修建水渠,用双手将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打造成绿意盎然的家园;用青春热血融化天山南北的千年冰雪,让大漠戈壁焕发出欣欣向荣的绿洲生机。她们不仅是屯垦戍边的巾帼英雄,更是用一生践行家国大义、为祖国边疆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时代楷模。
小说对兵团人生活的刻画,字字句句皆触人心弦。“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同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首流传于当年的《江城子》,正是兵团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蚊虫毒蛇、野猪群狼的威胁更是如影随形,时刻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小说选择“雪菊花”这一文学意象,是对兵团人最美的诠释。雪菊花在严寒中绽放,正如兵团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他们以不畏艰辛的顽强意志,铸就了坚韧不拔的钢铁之魂,勾勒出一代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壮丽画卷。
亲情、爱情、战友情与边疆屯垦史的深度交织,让小说的人物故事更显曲折动人,也让兵团人的牺牲与奉献更具感染力。清纯浪漫的林芳华初见英武俊朗的陆奇时便心生情愫,入伍后多次得到陆奇的无私关怀与生死营救,这份情感逐渐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后来,当她得知陆奇与姐姐林芳菲是恋人关系时,便将这份情感深深埋进了心底,化作朦胧而隐忍的守望。端庄大方的林芳菲,为圆妹妹开拖拉机的梦想,主动让出本该属于自己的驾驶员培训名额;为心爱的恋人陆奇,她主动放弃提干、评劳模的机会;为班集体的荣誉,她在寒冬加班赶工,遭受冻伤也不后悔。
除了主角,小说中还塑造了众多鲜活的配角形象。乐观热情的小战士阿不者,用爽朗的笑声驱散戈壁的孤寂;慈爱善良的大妈阿娜尔,像对待家人般关怀着战士们;英勇救人的沙迪克,用行动诠释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守护。
小说还着重刻画了“天山湘女”群像,她们温柔细腻、坚韧勇敢。小说通过对她们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让这些人物仿佛走出了书页,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她们内心的炽热与柔软,感受到她们的深厚情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兵团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祖国的边陲,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他们与恶劣环境抗争,像白杨树般深深地扎下根来,用一生去坚守,成为维护边疆稳定、推动新疆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2025年度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雪菊花》无疑是一部弘扬兵团精神、向兵团人致敬的优秀文学作品,兼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时代价值。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作家,孔立文对兵团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年来笔耕不辍,用真实的笔触书写兵团人的情怀与温度。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巧妙严谨,情节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语言清新质朴却不失张力,既能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戈壁荒漠的壮阔,也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情感波动;故事情节不刻意制造冲突,却处处暗藏悬念。
真实是文学的灵魂。这部小说以独有的真实性,带领读者跨越时空,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与力量。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姐妹间的手足情深、恋人间的隐忍守望、战友间的生死相依,还是兵团人对祖国、对新疆的热爱,都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感动中领悟兵团精神的内涵,在回望中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