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祺瑶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大楼里有一座5000余平方米的“文物医院”。这里创新开设了具有展示功能的综合修复室,观众能近距离观摩文物“诊疗”过程。近日,记者探访该院,跟随“文物医生”了解文物保护过程中的科技和匠心。

观众可在“文物医院”的展示功能区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师工作。 记者 金瑶 摄
科技验身
分析仪一“眼”看清用纸密码
在文物保护中心一层,有机质文物修复室展示区的工作台就是“手术台”,文物修复师娴熟地运用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为娇嫩的文物“延年益寿”。
“纸张就是古书画的‘肌肤’。利用高科技,我们可以揭开古书画用纸的‘身份密码’。”首博保护部研究馆员何秋菊站在展示区的走廊里,为提前预约的观众科普文物保护知识。
她拿起两张纸展示:“古书画常用宣纸和元书纸。其中,宣纸洁白坚韧,用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成,带木香;元书纸柔黄易碎,用嫩毛竹制作,有竹香。仅靠肉眼观察,加上摸和闻,并不容易辨别它们;但是造纸纤维分析仪可以一‘眼’分清。”
透过玻璃窗,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只见文保中心助理馆员刘逸豪正在演示如何给书画用纸做检测。“从纸张中夹取少量分离出的纤维样本,放在载玻片上染色,最后放入造纸纤维分析仪观察其结构特征。”何秋菊指着屏幕说,现在投屏的画面就是显微镜看到的内容,被染色的纸张纤维清晰呈现出来了。
她解读,每种纸都有专属“纤维身份证”——宣纸纤维染后呈酒红色,能看到长长的青檀皮纤维和稻草的锯齿细胞,所以它韧性好、不易变形,最适合水墨挥洒。元书纸纤维染后偏黄色,纤维短、杂细胞多,木质素含量高,所以它柔软吸墨,写字、印书都很棒。
“通过这些‘纤维图谱’,我们不仅能识别纸张种类,还能推测文物年代、产地。科技为文物修复带来很多类似的‘超能力’。”何秋菊笑着说,通过“透视”微观结构,文物修复师可以更精准了解纸张的原料、配比及老化程度,为修复制定更科学的方案。

给古书画用纸“体检”用上高科技。 首都博物馆 供图
巧妙“洁面”
为古画表面除尘用上莜面团
隔壁的修复室里,一幅长1.8米的绢本水陆画铺陈在桌面上,表面被污渍和灰尘覆盖。两位文物修复师正打算进行修复前的预处理——一人将莜面粉与水、甘油混合揉成面团,另一人手拿面团小心翼翼地在画心表面黏附污渍。
“这不是高科技材料,就是盛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的莜面。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食,是清理书画文物表面的绝佳材料。”首博保护部研究馆员范胜利耐心解读,这是传承下来的古人智慧,“用莜面清理文物表面的灰尘是传统手艺,其中蕴含科学道理。相较于普通面粉和的面团,莜面团黏性好,不易损伤画面。和面时加入适量的甘油可以增加面团的弹性,且有保湿的作用,能更好地粘走灰尘。”
面前的这位“病人”已经400多岁了,文物修复师用莜面团轻轻触碰古画表面,每一步动作都透着十二分的温柔。
给传统书画“洗脸”,还有更多讲究,非常考验文物修复师的耐力。针对不同污渍、不同材质,他们会按需采用排笔蘸水淋洗、毛巾吸污、冷水或热水浸泡换水等多种方式,为书画“深度洁肤”,去除岁月沉积的污垢。
清洗去污后,书画修复还要经过揭裱分离,修补残缺、全色接笔,其中一个关键细节是打浆糊。“制备浆糊是书画修复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其优劣直接影响裱件的展示与保存功能。”首博保护部馆员胡晶说,浆糊是书画修复过程中重要的黏合材料,制作工艺也有严格标准,“小麦淀粉浆糊需经提取淀粉、冲制浆糊、养糊等过程制备,千年智慧尽在这抔黏合剂中。好的浆糊要浆质白净、黏合力强,浓稀可调而黏性不减,能长时间存放而不变性。”
如今,这些文物修复的幕后搬到了“台前”,让更多观众可以看到奇妙的文物修复技术。
最近,胡晶开始研究传统材料里的科技含量。“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上千年,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可以解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胡晶举例,在制作浆糊的过程中加入适量明矾可防腐,原因是明矾在水中电离出的铝离子有抑菌功能,且明矾晶体含有结晶水,能使其具有风化与吸收环境水分的双重功能,可为书画形成一个防潮的微环境。

文物医生展示书画修复技艺。 记者 金瑶 摄
“魔法”换装
生物揭展技术护画心解难题
清洗好的书画要送到隔壁“诊室”进行最关键的一步:揭。
“质地纤薄的宣纸,时间久了容易破损,为了让古书画能够长期保存,人们借助浆糊在画心背面粘上数层宣纸,用来保护画心。这个过程被称作‘装裱’。”首博保护部研究馆员闫丽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解,“这么多层的保护材料中,和画心接触最紧密的一层叫做‘命纸’。修复古画时,步步惊心,最惊险的一步就是揭展,得把跟画心粘了几百年的旧命纸‘剥’下来,再给它穿上一件‘新衣服’。”
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结合高科技的运用,让“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更强。闫丽将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古人修画,用水把画闷软,让浆糊变稀。但浆糊能把画心和命纸粘得牢牢的,一揭,但凡掌握不好度,可能就不是从浆糊层分开,而是把命纸或画心揭破。
传统修复的画心揭展,需要用水长时间浸润,待水渗透至画心时,捻搓揭除托裱于画心背面的命纸和浆糊。“这一步像走钢丝一样。”闫丽说,为了破解文物修复难题,她将生物科技应用于古书画保护,研发出具有“高活性、专一性、低温活性”的生物揭展剂。
“这是一种神奇的生物酶,它像个精准的小剪刀,只‘剪’浆糊里的大分子,把它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葡萄糖,将其转化为无黏性的葡萄糖和水。这样一来,画心和命纸之间的粘力一下子就没了。”她进一步解释,经过检测,分离时用的劲儿只有13毫牛,“这力道轻得就像一根绒毛轻轻划过手心,实现了命纸零动力安全分离,保全了珍贵的画心。”
生物揭展技术是首博创新的科研成果,被业内专家称为“装裱行业的革命”。
书画修复揭取画心命纸后,新的命纸需要匹配画心颜色来染制,以达到“色近质同”的要求。一张大红漆案前,首博保护部馆员马燕和同事用棕刷、排笔等工具,展示书画修复中的染纸工艺。“在染纸时,需要根据原画的纸张颜色进行调色,常常用到墨与赭石、藤黄、花青等矿物颜料。如今有了科学数据,再结合文物体检结果等,可以调配出更精准的颜色,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原貌。”
展示区内还设置了体验区,观众可以了解不同色纸在书画、典籍等不同载体上的应用,还可以在染色纸上留下自己的墨宝带回家。

文物修复师展示生物揭展技术。 首都博物馆 供图
搭建桥梁
唤起更多人对文物的热爱
目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保中心展示项目第一期开放有机质文物修复,每月举办两次开放活动,观众可在线上预约参观。首博保护部副主任傅萌介绍,该中心有220余套文物保护设备,其中包括20余套高精尖设备。观众不仅可以听讲解,还可以亲身体验书画修复技艺等,“未来,我们还将逐步开放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文物的修复展示。”
“一件文物历经千百年到我们眼前。它有很多故事想告诉我们,我们也想把它的故事讲出来。一条谁也看不上的‘破抹布’,曾是一件织锦,原本‘灿若云霞’。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复原了它的图案。”傅萌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文物的外科医生,也是文物的心理医生,“我们希望通过讲述文物的‘青春’往事和‘病痛’经历,唤起更多人对文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傅萌坦言,文物修复师都习惯在安静环境下工作,很难适应有人“围观”。展示项目开放前,首博保护部的工作人员集体“备课”了五六轮,一遍遍打磨讲解词,为的就是把文保知识讲给观众,“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这些传统技艺、前沿科技,和我们一起去感受文物的魅力。”
更多年轻力量加入首博的文保“大家庭”中。“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年,我参与了文保展示项目。作为幕后工作者,走到‘台前’,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向大家展示文物保护技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助理馆员刘逸豪说,文保工作者和观众互动的过程,也为博物馆和观众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些聚精会神聆听的小朋友里,可能就有自己未来的同事,“希望为他们种下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