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编译/黎文
英国学者格雷姆·劳森(Graeme Lawson)的《声音的轨迹:音乐侦探故事集》(Vintage,2025)近日出版。考古如侦探破案,五十年的老侦探劳森破解了六十件残损乐器的身世之谜——其中许多乐器是他亲手发掘或研究过的。
这位音乐考古学家以现代为起点,一路回溯工业时代、启蒙时期、文艺复兴、古罗马古希腊,最终抵达史前领域,好像带着读者坐上时间机器,展现人类音乐遗产。
书中描绘了一些迷人的场景:沉船残骸中,一些竖琴的碎片让考古学家锁定古船身世。公元700年,一个秘鲁孩子快乐地拍打着的盛水陶罐,陶罐发出鸟叫般的唧唧声。哈德良长城上,一个士兵吹起号角,传讯到下一座烽燧。中国古代的石编钟和青铜编钟,清越的音色穿越了时空。
劳森说,最令他震撼的是里拉琴。如今近乎绝迹的里拉琴,曾是辉煌的世界性乐器,古代诗人们带着它游吟四方。它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弦乐器,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文明的乌尔古城。考古学家在乌尔古城的墓中发现数处奇特凹陷,灌注石膏后竟复原出保存完好的里拉琴结构。
沉船中也有保存极佳的乐器。在适宜的条件下,缺氧沉积物会迅速掩埋物体。劳森讲述了1676年沉没的瑞典“克朗南号”与1545年沉没的英国“玛丽玫瑰号”往事,里面都曾打捞出小提琴。这些文物印证了标准化生产对乐器设计的影响,有些沉船乐器甚至保留了使用痕迹——可以看出当年演奏时常用哪些音符。
中世纪早期(即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之间的五至十世纪)是劳森最偏爱的时段,因为这段时间堪称“音乐考古理论的试验场,对弦乐器与管乐器的研究尤其重要”。他另一个偏爱的时间段是更久远的史前时期,“因为本学科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音乐从何而来?这自然引向更宏大永恒的追问: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究竟是谁?”
劳森认为,人类有创作音乐的本能,音乐不仅仅是消遣、娱乐或宗教表达,更是纪念过往、沟通彼此、塑造认同的方式。考古学家们处理不同时期的乐器遗存,揭示出乐器所体现的人类技术水平。每处考古发现都关联着复制工艺、修复技术、保存科学、音乐习俗及文化记忆。“最令我着迷的是观察平民百姓的音乐生活:他们是否热爱音乐,会和哪些人分享对音乐的看法,又如何与其他文化产生共鸣。”劳森说。
自1973年起,劳森就探索乐器考古领域,他也同样擅长制作和演奏多种乐器。劳森曾在剑桥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任高级研究员,开创性地使用科学方法研究史前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