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瑶
胡同,是北京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建筑符号,它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人间烟火的承载地。胡同里不仅有王府大宅、寺院道观等宏伟建筑,还有砖雕石刻、木构彩绘等点睛之笔。它们共同成就的胡同之美,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徜徉其中。镌刻于门板之上的门联,曾是胡同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可如今却难觅踪影。

熊文(中)讲解胡同里的老门联:“云霞呈瑞,梅柳生辉”。记者 于丽爽摄
实地探访
斑驳难辨,现状堪忧
老门联不足十年前的30%
最近,拍胡同拍了13年的老城文化研究者熊文,受北京日报“胡同里的北京”融媒体工作室邀请,担任出镜嘉宾,拍摄“胡同冷知识——老门联系列”短视频。循着笔记本上的地址,对照前些年拍摄的照片,当她兴冲冲地前去踩点时,却惊讶地发现,当年拍过的那些内涵丰富的老门联,正在快速消失!
“不是零星一两处没了,而是大量消失。有的重新刷漆刷得面目全非,有的残破不堪,被各种报箱、奶箱遮盖,有的门板被整个换掉了,真令人心痛。”熊文说。
熊文拍胡同始于2012年,她是8090拍记队的骨干,这是一支由胡同里长大的80、90后们组成的摄影爱好者团队,成立于2017年,老院子、门墩、门联,遛鸟的大爷、嬉闹的孩子……京城胡同的一切,都是他们捕捉的对象。在她和队员们的相册里,存着不少这些年来寻访拍摄过的老门联。
“信诺重千金,立名驰四远”,这是熊文2017年拍摄过的西四北头条一处老门联,红底黑字的楷书,笔画平整,字形方正,庄重沉稳。可一年后,她再去探访时,门板红漆剥落,黑色的字也随之风化,去了大半。隔半年再访,老门联不仅没得到及时保护,反而被拆,整个红色门板都被换成了新的木板。“意义深远的门联,这么快就消失不见了,太可惜了。”熊文扼腕。
这只是其中一例。在拍记队成员们拍摄的老门联中,斑驳难辨甚至消失的门联数量有上百:如校场头条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粉房琉璃街的“为善最乐,读书便佳”,钱粮胡同里的“全球互市翰琛书,聚宝为堂裕货泉”“聚宝多流川不息,泰阶平如日之升”等等。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是元大都时期坊巷肌理的珍贵遗存。记者随意走了其中四条胡同,发现老门联只剩两处,“早拆没了,现在想看门联,得上博物馆找去。”在西四北三条,几位老住户说。
与之相应的东四片区,留存的老门联倒是多一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东四四条79号就保留着这副老门联,“要不是七八年前修胡同时候重新粉刷、再刻上去,这些老门联现在也看不到了。”老住户斯蒙说。
根据8090拍记队统计,北京老城中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老门联,现存数量不足十年前的十分之三,同样正在消失的还有砖雕、门墩、门簪、彩画等四合院门楼上的各种装饰元素。这一现象令他们心痛不已,“眼睁睁看着它们消失,却无能为力。”


校场头条47号院原来的门上(上图)刻有金文“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如今门联随着老门板(下图)已不见踪影。 熊文摄
深度观察
刻在门板上的“家风”为何留不住?
胡同里的老门联价值何在?为何留不住?有没有人抢救?记者展开深入调查。
内涵:方寸之间的家风
老门联绝非简单的装饰,它们是微型的“户主铭”,承载着寻常百姓家的处世哲学与生活理想。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民俗文化研究者沙立功结合实践经验系统整理了四合院门联文化,写成《刻在大门上的家风——北京门联集粹》一书。
“这些门联像是矗立在胡同里的立体书卷。”他认为,“通过门联,宅院的主人可以抒发心志、自勉自励,每天进进出出的家人也会在重复的相见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即使是来访的客人和路过的行人也会在诵读与欣赏之余有所受益。”
门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大多可以纳入一个范畴:家风。“每一副门联,都是那个时代老北京人的‘朋友圈签名’。”一位民俗学者解释,它比今天的网络签名更具仪式感。
门联还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有行书、隶书、楷书,还有篆书,欧、柳、颜、赵四体俱全。校场头条47号院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收藏家吴晓玲和夫人、著名翻译家石素真的故居,原来门上刻有“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的门联,意思是文章博大恢弘世间无比,能做大事成大器者易为人师表,门联出自书法家孙壮之手,字体则是胡同里很少见的金文。如今,这副珍贵的老门联已经随着老门板不知所踪。
原因:时代变迁下的无奈
老门联的消失,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
居住形态的巨变是首要原因。老房老屋居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因为缺乏保护意识,大量“不起眼”的门联、门墩等在这一过程中遗失或被破坏。
隆福大厦西北角的铜钟胡同里,有座貌不惊人的随墙门,门上的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原创的,可是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老门板上新漆,14个字只剩“无奇但率真”5个字能看清。细看,这座门楼的砖雕、门墩都小而精美,反映了主人不俗的审美。
前门地区曾是明清时期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其经商的理念也反映在门联之中。“我家以前住长巷头条58号,原主人是经商的,先做麻绳,后做针织,生意做得不小。所以门联是‘经营昭世界,事业振寰球’,可是前些年搬家时被偷走了一扇,到现在我还心疼呢,现在只留下‘事业振寰球’,但我可不敢再亮出来了,包起来存着呢!”75岁的前门住户翟老爷子告诉记者。
关注度的缺失也是老门联消失的重要原因。胡同里宝贝多,一些王府、名人故居、寺庙、四合院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普通四合院的门联、门墩、砖雕等装饰元素,没有被单列为文物,所以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再加上胡同原住民大量外迁,对于新住户而言,门联上的文字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自然也缺乏保护的动机。
此外,安全问题也是一大原因。岁月流逝,许多老门板糟朽破旧,直接被更换,更有不少被换成了防盗门,“这也确实是无奈之举,毕竟院里住着人呢,不是供人参观的。”有居民说。

正阳书局里收藏的老门板、老门联。记者 李瑶摄
未来之路
从修缮到传承
留住老门联困难重重,但仍有一些人和机构在为之努力。
东四四条西口,坐落着一栋二层的民国风格小楼,绿柱红栏、砖墙红灰相间,配上砖刻的对联和匾额,非常精致。大门上的对联昭示着这座小院最初的功能,上联是“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是“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
“这上联说的是照相馆,下联说的是卖百货,巧妙地融入了声、光、影。”带胡同爱好者们逛胡同,张志勇选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张志勇曾担任过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2017年前后亲历了东四片区胡同的修缮,“这里曾经是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既是百货商店也有照相业务,后来成为民宅。”可在8年前的老照片中,小楼砖刻的对联外面糊满了灰,字迹难辨,西窗被打洞开成了小卖部。
“通过修缮,封堵了开墙打洞,清理了私搭乱建,小楼的原貌渐渐显露。我们现在看到的门额和两侧的对联,是工人用牙刷、小刀、喷壶,一点点抠出来的。”张志勇介绍。这不是孤例,东四四条的许多老门联都得到了修复。
前门草厂片区也注重“修旧如旧”,如草厂四条36号保留了老门联“天临华盖星辰近,地接蓬壶雨露深”。街道还注重恢复门联文化,提供了一些门联供居民选择。
一些民间有志之士也在抢救老门联。“无事可静坐,闲情且读书”“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在砖塔胡同的“元万松老人塔”院内,展示有十多扇老门板,上面刻着不同的门联。这些都是入住院里的正阳书局负责人崔勇收藏来的。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
“门联是胡同的独特景观,是四合院的‘封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居民和文化研究者们强烈呼吁,希望能将胡同门联、门墩、砖雕等装饰元素列为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物件,真正“活”在当下,传之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