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冯新平
在旧书市的一角,它安静地躺在那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浅色的封面已泛黄,书脊微裂,定价处印着“0.90元”。轻轻翻开,纸页脆响,油墨香虽已淡去,却仿佛开启了一段尘封的美学旅程。
这本小书问世之年,正值一个精神复苏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初开,思想解冻,人们从漫长的文化荒芜中走出,如饥似渴地寻找精神的甘露。彼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悄然问世,没有体系的枷锁,没有教条的桎梏。他只是温和地引领着我们:“慢慢走,欣赏啊。”于是,一代国人便跟着他,从伤痕文学的现实关切中暂时抽身,走进了晋人的书法、宋人的山水、唐诗的意境,重新发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血脉里那份久违的从容与空灵。

在那个渴望“美”的年代,这本书如同一场心灵的甘霖,也不啻为一种思想的解放。他告诉我们,美不在于拥挤的奔赴,而在从容的徜徉;美的体验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心灵的感悟。他谈中国画的“虚实”,说画面的留白不是虚无,而是呼吸,是宇宙的灵气往来。一幅《寒江独钓图》,水波不现,却满幅是水;一支墨竹,不见风,却满耳风声。这种东方的智慧,为当时许多迷茫的心灵提供了安顿之所——原来,生命也需要那样的“留白”,让精神得以舒展,让想象得以驰骋。
四十年后再读,这本小册子竟成了我们这个“刷”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这代人,习惯了在信息的洪流里“刷”过一切,在名画的玻璃罩前“打卡”留念。我们追逐着美,却把美追成了焦虑。宗先生对“舞”的阐释,此刻听来尤为振聋发聩——他将中国艺术精神归结为一个“舞”字。这“舞”,是《诗经》里情愫的宛转回荡,是书法笔下点画的顾盼生姿,也是在规矩中创造韵律的自由精神。这何尝不是对我们这个被算法和效率捆绑时代的一种温柔批判?我们总想把每一天填满,把每一个角落占尽,宗先生却用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生命真正的充实,恰恰来自于那些“空”出来的部分。
最令人惊叹的是《美学散步》的预见性。在“内卷”与“焦虑”成为流行词的今天,宗白华先生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开出了“散步”这剂药方。他并非让我们逃避,而是教我们以审美的姿态投入生活,在束缚中寻找可以“起舞”的空间。这不仅是艺术观,更是人生观。当我们被数字碎片包围时,他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方印章、一首绝句、一段戏曲的“节奏”中,找回生命的韵律感。
合上书页,那定价九角的旧书,价值早已无法用数字衡量。它给予我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新眼光。在步履匆匆的今天,《美学散步》如同一帖清凉散。它告诉我们,美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散步时的心境。
或许,在这个太快、太满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正是宗白华先生给予的这份从容——在心灵的山水画里,为自己留一片白云,一片远山。这本从旧书市淘来的小书,由此完成了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旧书新知”:它曾在思想解放的黎明时分滋润干渴的心灵,如今又在信息过载的午夜,为我们指点着精神的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