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 舫
长江之水,自巴颜喀拉雪山之巅倾泻而下,奔流万里,劈开千山万壑,汇纳百川千湖,终成滚滚东向之势。其始也,涓涓细流,晶莹于冰雪之间;其终也,浩浩汤汤,奔涌于入海之际。此水,不止为地理之河,更为文明之脉、精神之流、民族之魂。它承载了王朝的兴替,见证了文明的曙光,聆听了诗人的吟咏,也见证了民族的复兴。

刘汉俊以长江为主题的散文集《江天万里》,是一部长江赋,更是一部文明颂。作者以步履丈量江天,以心魂叩问古今,循着这条伟大江河的脉络,进行了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邃溯源与精神叩问。
《江天万里》立意高远,跳脱出寻常游记、散文、随笔之窠臼。它不以记录奇闻异景为能事,而以“长江文明的精神内核”为轴心,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框架。作者从隆格山脊启程,那是一派冰雪皑皑、天地苍茫的洪荒景象。于此,他见证山这边是大渡河的源头,汩汩清泉汇成溪流;山那边是黄河的碧波,滔滔河水奔向东方的地理奇观,这不仅是江河的分水岭,更是文明同源共祖的象征,暗合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古老基因。
自此东行,穿越巴山蜀水之险峻,踏访荆楚大地之雄浑,漫步吴越江南之温婉。刘汉俊的笔触,带着地理学家的精准与文学家的灵性。在金沙江的激流险滩畔,他凝望古蜀三星堆那些神秘诡谲的青铜面具,思索着远古先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与中原文明迥异却又血脉相连的灿烂文化;在江汉平原的沃野之上,他追寻楚文化的遗踪,从屈原行吟泽畔的忧思,到编钟乐舞的恢弘,感受那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与浪漫狂放。
行至赤壁矶头,遥想当年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处,作者不只描摹自然之壮阔,更将思绪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战船列阵,旌旗蔽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他在笔下重现了那决定历史走向的烈火硝烟。之后,他深度挖掘,指出赤壁之战不仅是军事博弈,更是不同治理模式的碰撞与融合,不是大分裂的开始,而是各自拉开统一中国的步伐——这正是长江文明在历史关头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及至江南,小桥流水,乌篷摇梦。于扬州,他既描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意,更追溯大运河如何如一条动脉,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南北经济文化紧密勾连,实现了因河而通、因通而盛的文明大融合。这种“地理+文明”的双重视角,让每一段江流、每一处景致,都超越了单纯的自然风貌,成为承载历史记忆、蕴含文化密码的文明载体。长江,由此升华为一条流淌着中华民族集体精神的长河。

刘汉俊的书写,植根于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爬梳,形成了景中藏史、史中见魂的鲜明特色。他的行走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度的沉浸与对话。
写三峡,不止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迅疾,更追溯那悬于千仞绝壁之上的悬棺,是何等的智慧与勇气,能让先人完成如此惊世的安葬?那蜿蜒于峭壁的古栈道,又承载了多少商旅、征夫、诗人的梦想与艰辛?这些沉默的遗迹,在作者笔下复活,诉说着先民征服自然、沟通天地的顽强意志。
写洞庭湖,南宋词人张孝祥笔下“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象已难寻觅,他痛心于近现代工业废水横流、江豚几近绝迹的生态困境。然而,笔锋一转,他又以饱含希望的笔墨,记录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下的当代实践:渔民退捕转产,有些放下渔网,驾起清洁船,成为长江的守护者;洞庭湖全面禁渔后,江豚逐浪、候鸟翩跹的喜悦场景重现。这古今生态的对比与变迁,被他纳入文明的宏大叙事中,作者感慨万端:守护长江生态,不是简单的环境治理,而是守护文明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部作品的文采气韵,尤为独特,可谓“雄浑与婉约共生、宏大与精微兼具”。作者描绘长江上游川江之险,笔力千钧,气势磅礴:“川江地势雄奇险峻,悬崖峭壁连绵如阵,巍比岱宗,险超西岳,稳若衡山,秀甲匡庐。河道暗礁密布,水流湍急回旋,让你知道什么叫怒涛狂卷、轻舟千里,什么叫虎跃狮咆、马奔狼突,什么叫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寥寥数语,自然的原始伟力扑面而来。走进江南水乡的晨昏,笔墨顿时细腻温婉,充满画意诗情:“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旧忆,长江分娩了烟柳江南、水墨雨巷,雕塑了伟岸峭壁、险隘雄关,涂抹了湖光山色、水村山廓,是与黄河齐舞的两支画笔之一。”这种张弛有度的美学节奏,恰如长江本身,既有三峡的急促,又有下游的开阔,形成独特的韵律。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用意象与隐喻,从而赋予作品深刻的哲学意味。他以“江水”喻文明的绵延不绝,任他朝代更迭、城头变幻,江水依旧东流,文明自有其顽强的延续性;以“风帆”喻探索的永不停歇,从郑和的宝船到今日的科考队,中华民族面向未知的勇气从未消退。“历史峰回路转,水道九曲回肠,长江穿越时光隧道,流淌至今,把一道历史性课题横亘在我们面前:今天,该怎样利用和保护长江?这是一道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题,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这样的哲思,在具象的描写中自然生发,提升了全篇的精神高度。

《江天万里》的价值,绝非止于怀古之幽情,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照与精神馈赠。
在文明传承的层面,作者着力挖掘长江文明中沉淀的精神资源。于汨罗江畔,他追思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探索;在湖北武昌黄鹤楼前,他感怀岳飞“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碧血丹心;于江苏太仓刘家港,他遥想郑和“扬帆远航,睦邻友好”的开拓胸怀与和平外交。在作者笔端,这些精神特质,并非博物馆中冰冷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在每一个需要担当的时刻都会苏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正需要从长江文明中汲取这种求索的勇气、担当的赤诚与开拓的魄力。
同时,作品通过书写“万里茶道”上晋商与蒙古部落“以茶换马”的贸易默契,郑和下西洋时“厚往薄来”的外交智慧,强调了长江文明内在的“包容性”与“和平性”。这种不以武力征服,而以文化、贸易进行交流融合的模式,为当今全球背景下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没有刀光剑影,只有驼铃声声与茶香袅袅”,丰饶和平的文明交流,正是长江文明的厚重底色,也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在生态文明的层面,作品的启示尤为切近。作者以饱含忧思与希望的笔调,系统呈现了长江的生态变迁与保护实践。从三江源牧民放下牧鞭,成为生态管护员,用传统智慧参与现代监测;到洞庭湖、鄱阳湖湿地修复,候鸟种群恢复;再到沿江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减少污染排放……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解”的图景,被作者敏锐捕捉并提升至文明存续的高度。长江的生态治理,责无旁贷地成为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生动样本。
将长江置于世界大江大河的坐标系中,《江天万里》愈发清晰地展现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
与尼罗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所体现的“连续性”令人惊叹。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虽辉煌一时,却在波斯征服、希腊化时代及阿拉伯帝国更迭后,其法老文化、象形文字最终湮没于历史黄沙,成为需要被破解的“死文字”。反观长江文明,从良渚文化精美的玉琮所昭示的礼制萌芽,到楚文化编钟金石之声蕴含的礼乐精神,再到唐宋诗词的璀璨、明清小说的繁荣,直至近代以来的革新图强,虽历经磨难,却一脉相承,迭遭世变,而文脉不绝。作者面对广纳百川而不捐细流的长江,发出由衷感叹:“长江流域诞生了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徽赣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各呈芬芳,和而不同,文化长江因而两岸葱茏。”
与两河流域文明相比,长江文明的“和平性”特质尤为鲜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等文明,多在城邦征战、外族入侵中频繁更迭,《汉穆拉比法典》中亦不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刚性法则。而长江文明,虽亦有战火硝烟,但其主流更多是通过贸易、技艺、文化的交流来实现融合与发展。作者在万里茶道的起点赤壁羊楼洞,看到的是商家与当地茶农合作制茶的忙碌,是南茶北运、茶马互市的繁荣景象,“至此,万里茶道与万里长江握手。一握数百年,相拥上万里。”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文明交流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与亚马孙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的“统一性”与“创新性”更为突出。亚马孙河流域因热带雨林的巨大阻隔,部落文化相对孤立,未能形成统一的文明体系。而长江流域,凭借发达的水系网络,虽山川纵横,却文化互通。巴蜀的青铜技艺、荆楚的漆器与楚辞、吴越的丝绸与青瓷,虽地域色彩鲜明,却彼此影响、交融互鉴,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宏大格局。这种对比,并非意在贬低其他文明,而是通过参照,更清晰地凸显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证明其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及为应对当今世界诸多挑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
刘汉俊的《江天万里》,以江为媒,以河为镜,完成了一次对长江文明气势恢宏的全景式书写。它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自然之美,更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血性之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之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创新之意。
在长江奔涌不息的涛声里,我们听到了——亿万年地质变迁的自然回响,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磅礴强音,民族走向未来的铿锵足音。守护长江,即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传承长江文明,即是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刘汉俊的这部作品,其自身亦如长江之水,既有历史深处的厚重,又有现实关怀的温度,更有观照未来的广度。其刚柔并济、古今交融的语言风格,更为当代散文创作如何以优美的汉语承载悠久文明提供了堪称典范的答卷。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读罢此书,不由得想到王维这句诗。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刘汉俊的《江天万里》以天地为卷,以江流为笔,既描绘出长江浩荡不绝、融于苍穹的壮阔气象,又烘托出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深邃意境。
江天万里,岂独楮墨?
斯文在兹,与日同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6日 第 07 版)
